历史维度下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探微
2020-09-02王逸凡张玮
王逸凡 张玮
摘要: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五四运动一百年以来,无数青少年投身于革命与建设的伟大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方式,多措并举地形成合力,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勇担大任、不负韶华。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责任感 青年运动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042-02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是指青少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心理上和感觉上对他人、对社会的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感。纵观古今,无数青少年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胸怀国家、勇担社会责任、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时代赋予青少年光荣的使命。
一、“五四”以来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形式
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体现了进步青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百年前,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列强损害国家主权、北洋政府助纣为虐的危急时刻率先冲破重重阻碍,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的口号,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斗争。百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社会革命运动。”[1]
此时我们重提五四精神,这是爱国青年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始终激励着青少年站在时代前列、勇担时代大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谱写青春的华章。
2.建党初期
“烈火一经点燃,便孕育着燎原之势”[2],五四运动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批青年先进分子有了新的觉醒,他们开始在群众当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同时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面对当时社会主义青年团内部鱼龙混杂,无政府主义者、鼓吹阶级调和改良主义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同马克思主义者共存、相互争论的问题,从莫斯科归国的张太雷审时度势地规定了青年团应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其中,“社会改造”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革命青年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革命热情,更依赖于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
3.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儿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一二·九运动中,为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青年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揭露了日本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的政策,而他们自己却尝遍了最残酷最狼狈的侮辱、鞭打、囚禁与杀戮。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客观条件下,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青少年战斗英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3500万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牺牲,他们用血肉铸成了我们坚不可摧的新中国,其中大多数是青年,体现出青年在国家危亡之际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例,党在各村、区、县成立了青年救国会,形成了以晋西青联为最高领导机关的各级青年救国组织,从而使青年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在晋西青联的领导下,青年们一方面积极参军参战,有效地阻止了日寇西进;另一方面协助民主政府开展国民教育,在四大动员、拥军优抗等运动中发挥出先锋的作用,建设和巩固了根据地。
4.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党根据青年运动的发展需求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49年5月4日召开的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廖承志为今后青年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今后青年的三大任务便是“拥护人民民主革命的彻底完成,拥护人民民主的新国家;加强生产建设工作;学习新民主主义,学习科学和文化。”[3]经过深入、广泛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广大青年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艰苦创业、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之中。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一批批青年学生争先恐后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自愿远赴朝鲜作战,保家卫国,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思想方面的错误,随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社会各领域进行全面调整。在共青团中央的倡导下,广大青年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国内各项建设开始全面展开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的锻炼中不断成长。这一时期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的青年们改变了参加农业生产是“没出息”“没前途”的错误思想,积极参加社会生产,“上山下乡”的实践锻炼蔚然成风。在党中央的推动下,学校的工厂和农场逐渐建立起来,青年的学习与投身社会建设紧密结合,涌现出雷锋等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营造出培育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与发展中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方式不断创新的青少年责任教育体系。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顽强拼搏,同祖国的繁荣发展一道前进,成为伟大时代的接力棒、人民的先锋队。2020年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拉开了序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情肆虐。面对这次突如其來的灾难,一批又一批的“90后”“00后”走出家门,奔赴前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青年志愿者,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给予青年们高度的肯定,他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4]
二、历史维度下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
1.创新青少年责任教育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新的时代赋予了当代青少年新的使命。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互联网以其交互性、深受青少年青睐的强大优势日益成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领域、新工具和新方法。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青少年责任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剖析,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经验的总结,积极推动传统模式与新型网络传媒的优势互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艺术性,提升青少年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2.强化青年运动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历史作为最具体、最生动、最可靠的爱国主义教材,对新时代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地反抗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保卫国家主权、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奋斗史。“五四”以来青年运动史的轨迹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历程相互交织,二者存在着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性。青年运动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中涌现出大量青年英雄、儿童英雄的英勇事迹,是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历史人物与红色资源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培育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避免一味“填鸭式”的说教,代之以历史中活生生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
3.充分发挥青年组织与学校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
青少年本身具有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容易受到同辈群体影响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青年组织和学校一直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阵地。从建党初期青年团的成立,党在抗战时期为适应统一战线的需要将其改造为青年群众组织,到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成立,直到当代青联、学联、共青团、大中学学生会等青年组织建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青年组织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承担着培育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任务,虽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高考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系统性、计划性的优势,仍是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阵地。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正处于探索时期,学校要将责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灌输性原则和启发性方法的有机统一中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勇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三、结语
各个历史时期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不同的内容,都始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青少年“引路人”的作用,在内容、方法、载体、阵地等方面积极推动广大青少年将对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责任教育的合力,使青少年认识到时代新人应具备的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20-04-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30/c_1124436427.htm.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1949.1—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28.
[4]习近平: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N].中国青年報,2020-03-17(1).
责任编辑:刘健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晋绥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2019SY191)。
[作者简介]王逸凡,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