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川锭襍税从何而来
2020-09-02陈松
十年前,我在编写《川康银锭》一书时,只发现一枚银锭明确与襍(杂)税有关,根据资料我认为该锭与成都四门关征收的襍税有关,当时把它列入关税之中。十年后的2 019年先后出现两枚襍税银锭,其中一枚被重庆璧山川锭藏家陈松收编。通过对三枚襍税银锭的比对,发现在道光时期的川锭中存在襍税银的税项。在与陈松经过多次沟通后,觉得有必要解读川锭上襍税银的税项。
在《川康银锭》一书中,我对襍税的认知是:“清代早期的税种较少,除盐税、茶税外,关税和其他税都归类为襍税。清中后期,随着各省分摊的税费、军费等各种专项经费的不断增加,地方政府把含有目的征收的税类具体分摊到盐税、关税、茶税等税中,特别是清末实行百货厘金后,其襍税都归到百货厘金中征收。”今天来看,这个定义中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在我国的税史上,襍税自成一体,早在唐代,襍税已成为征收税中的正式名目。《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 大抵有唐之御天下也,有盐铁焉,有漕运焉,有仓廪焉,有襍税焉。”据吴兆莘著《中国税制史》书中指出:“ 清代之襍税者,指正税之外的各种税收”。
清代襍税又称襍征,是除田赋、丁赋、捐纳等项收入外,所有课、租、税、贡之总称。清代初期的襍税包括盐课、茶课、渔课、矿课、芦课、学租、牙税、当税、契税及贡物等。到了雍正时期,茶课特别是盐课因数量不断增加,四川成立了盐茶道,负责管理和征收盐茶税,从此,盐课、茶课从襍税中剥离改为正税征收。咸丰六年(1856年)以后因平叛太平军,清政府军费开支过大,财政压力越来越困难,为缓解财政压力,朝廷也不断给各省摊派征收经费任务。咸丰十年(1860年)面对朝廷不断增加四川分摊的军费任务,四川也学习外省经验,全省开始在襍税中把百货分离出来,设立百货厘金,制定章程,在征收襍税的基础上加征一项费用,一般所定税按货物价值1%率抽收,故称厘金,专支军饷。
据鲁子健著《清代四川的榷关》一书介绍:“清代四川共设立八个榷关。其中户(户部)关有夔关、打箭炉关;工(工部)关有渝关;此外,地方榷关有成都四门关、建昌关(宁远)、叙永关、阆中关、广元关。各关货物之税划分为衣物税、食物税、用物税、襍货税四项。”从史料看,四川早期设立的这八个榷关,随着时间推移,其职能和机构也有变化,渝关后来还并给了夔关。特别是中英鸦片战争后,随着内陆通商口岸的开通,因洋商货出入夔关获准免收税厘,夔关税收大大降低,户部和工部管理的两关也划归四川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因机构改革,四川七常关税事改归地方经征分局办理,省设经征总局统揽。至此,四川常关的关税征收退出了历史舞台。
介绍有关襍税史料后,我们再来赏析目前仅见的三枚襍税银银锭。
成都府襍税银·五月·道光廿二年匠王荣升
成都府襍税银·五月·道光廿二年匠王荣升
该锭是目前四川发现最早的襍税银,它的确是成都四门关征收的襍税银,四门关设在成都城的四个城门处。据《四川通志》记载:“四门杂税,设于康熙廿二年(1683年),系成都府知府征收,解交藩库。”从这个资料明确了“成都府襍税银·五月·道光廿二年”是成都四门关在道光廿二年(1842年)五月征收的襍税银,由成都府衙选定的银匠王荣升倾销后上解省藩库的官银。该锭是成都四门关成立159年来的实物,是难得的有关成都府征解襍税的证据。道光以后特别是咸同时期,为消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朝廷摊派给各省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成都府襍税除府城四门关处设卡征襍税外,是否扩大到辖区的3州13县,还需要新的史料和实物佐证。
荣县·五年襍税
荣县·五年襍税
该锭是道光五年(1825年)荣县征收的襍税,经过倾销后上解的官银。
襍稅银(陈松藏品)
襍税银
襍税银是官方征收的税银,因此,该锭是官锭无疑。按规制,这类官锭应该要加上县名才标准,不知该锭为何只有单排戳襍税银款式。另外该锭既无地名又无纪年,这又给研究者留下了探索空间。
我在《川康银锭》一书中把一枚富顺县·道光税课图片列入襍税中,2019年出现的两枚襍税银银锭丰富了襍税银锭图片,也改写了四川银锭襍税银早期无实物图片的历史。
富顺县·道光税课
富顺县·道光税课
道光税课锭是襍税银的代表之一,据《大清会典事例·户部·杂赋》记载:襍赋(襍税)包括以“ 课”命名的芦课、茶课(后归正税)、金银矿课、铜铁锡铅矿课、水银硃砂雄黄矿课、鱼课;以“税”命名的田房契税等等。
应该说,四川襍税银税征收时间长,涉及面广而税额巨大,奇怪的是,存世的襍税银锭却是凤毛麟角,这值得大家关注,目前仅出现的三枚襍税银都是不同的代表。因此,襍税银品种在川锭中是名副其实的名誉品,是川锭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顶级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