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留针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9-02刘卫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后遗症偏瘫康复训练

刘卫星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骤、发病率高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在我国是第一致残疾病、第二致死疾病,多数病人存在肢体、吞咽及语言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1-3]。有研究表明 ,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对脑卒中后遗症具有显著疗效[4-6]。为提高脑卒中后遗症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动留针术联合康复训练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脑卒中后遗症依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7]确定。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后遗症诊断标准;首次脑卒中或既往脑卒中但无后遗症者;年龄50~80岁;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合并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智力障碍及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试验方案依从性差;对试验药物过敏。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脑卒中后遗症病人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52~79(65.27±7.40)岁;脑出血13例,脑梗死18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2例。治疗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51~77(64.95±8.33)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17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1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文献[8]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王毅刚教授创制的“动留针术”[9-10]治疗,采用捻转补泻手法。选穴[11],体针:上肢选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选迈步、治瘫、环跳、阳陵泉、解溪;口眼歪斜选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语言謇涩、吞咽困难选上廉泉、金津、玉液;肢体僵硬:臂中、内关、曲泽、纠内翻;头针:瘫肢对侧运动区及足运感区。每日行针1次,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拔体针,续留头针后,指导病人进行偏瘫肢体功能活动,如旋转、屈伸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尽量做最大范围的活动。如病人不能自主活动,应帮助偏瘫肢体进行被动活动5~10 min,反复2~3次。两组均治疗28 d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语不利评分[11],依据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计为0分、2分、4分、6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评定。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确定疗效标准。痊愈:NIHSS评分减少≥95%,病残程度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病残程度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但<46分;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或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语不利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语不利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语不利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NIHSS、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s) 分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90%病人脑卒中后残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偏盲、口眼歪斜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但现代医学针对脑卒中后遗症尚无特异性防治药物[13]。针对脑卒中后遗症,临床多采用康复训练治疗,以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但单独应用见效慢,易致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康复[14]。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多因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化风动,气血上逆,痹阻脑络所致。中风后脉络阻滞不通,经脉不利是脑卒中后遗症的重要病理因素[1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刺激和兴奋大脑皮质、促进神经受损功能恢复、改善神经组织代谢,有助于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同时有可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16-17]。本研究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采用“动留针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动留针术系重庆市中医院王毅刚教授创制的针刺术,是相对古代针刺“精以久留,停针候气”的静留针而言,是在原有针刺得气基础上对机体神机的再调动,神机是对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9-10]。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皆神气所游行出入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动留针术的技术关键在于一个感应的“动”,通过得气后病人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以使气机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11]。本研究所选俞穴为王毅刚教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经验穴,运用动留针术治疗,既能发挥传统针刺对俞穴刺激后产生的治疗作用,又能调动神机以恢复机体气机正常升降出入状态。此外,联合康复训练,能够发挥二者的协同增效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动留针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够显著降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及NIHSS评分,增加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表明该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受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后遗症偏瘫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