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有机肥在水稻种植上的试验初探

2020-09-02钟丽凡吴亚琴田瑞波

乡村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结实率农艺化肥

钟丽凡 吴亚琴 田瑞波 江 生

(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怀化418000)

为缓解湖南省怀化市在水稻种植上因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降低、耕作成本增加、农作物品质及产量降低等问题,本试验共设计了3组不同的施肥处理[1],研究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含量、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水稻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怀化市洪江市双溪镇大马村进行。该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试验田块土壤肥力中下且均匀,灌溉条件良好。

试验水稻品种为玉针香。

供试肥料及农药有复合肥(N∶P2O5∶K2O=15∶15∶15)、尿素(总氮≥46%)、有机肥(N+P2O5+K2O≥5%,有机质≥45%)、呲虫啉·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悬浮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本试验在2019年3—9月进行,分3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均在同一田块,小区遵循同一水平无相同重复组数原则进行排列。试验田小区规格13.0 m×14.5 m,试验区外围设1.0 m保护行。小区之间用塑料膜包被木板筑埂,防止各小区之间串灌串排[2]。

1.2.2 试验处理。小区面积0.018 7 hm2,处理1,折每667 m2施7.50 kg尿素、30.00 kg复合肥;处理2,折每667 m2施40.00 kg固态有机肥、0.50 kg液态浓缩菌肥;处理3,折每667 m2施3.75 kg尿素、15.00 kg复合肥、20.00 kg固态有机肥、0.25 kg液态浓缩菌肥,具体见表1。

表1不同施肥处理的施肥量

1.2.3 田间管理。5月13日播种,6月5日耕整,6月6日将复合肥及有机肥按表2的量一次性施入,6月8日移栽,6月28日、7月10日分2次将尿素撒施,6月30日、7月23日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各1次。

1.2.4 调查项目。于水稻收割后随机采集每个小区3份土样进行理化性状检测,8月21日对水稻株高、叶片数、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等农艺性状进行测定[3];8月25日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每个小区5株水稻进行考种,测其总实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8月28日分小区收割,晒干记产,其后进行室内考种,测定实际产量[4]。

1.2.5 数据处理。本试验通过Excel及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施肥处理后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均高于试验前初始值,其中,全氮含量增加范围在0.07~0.24 g/kg,单独施化肥(处理1)的增量最大为0.24 g/kg;有机质含量增加范围在0.09~0.70 g/kg,单独施有机肥(处理2)的增量最大为0.70 g/kg;速效钾含量较初始值增加较多,1/2化肥+1/2有机肥(处理3)的增量最大为34.67 mg/kg;有效磷含量增加范围在0.38~1.66 mg/kg,单独施有机肥(处理2)的增量最大为1.66 mg/kg[5]。

表2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1的穗总粒数、总实粒数均显著高于处理2、3,处理2的667 m2有效穗显著高于处理1、3;处理3的株高、千粒重、结实率均高于处理1、2,其中结实率显著高于处理1、2。处理1的实际产量最高,处理3的实际产量次之,且两组处理之间的差值偏小,处理2的实际产量最低。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的作用较明显。

分析农艺性状可知,施用1/2有机肥+1/2化肥时,水稻株高、千粒重、结实率均最高,且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这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有效提高水稻千粒重,并能明显提高水稻结实率。

对比产量性状可知,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实际产量最高,施用1/2有机肥+1/2化肥的处理次之,但两个处理的实际产量值相差较小,单独施用有机肥的最低。这说明在水稻施肥过程中,有机肥能够代替一部分化肥,且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结实率农艺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茶桑种质资源筛选与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辐照育种杂交水稻Ⅱ优838的耐热性鉴定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