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20-09-01皮竟马强徐进

乡村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着力点发展路径现代农业

皮竟 马强 徐进

[摘 要]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重庆市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本文分析重庆市区位及农业气候特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调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优势品牌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六大”着力点,推动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同时,提出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必须注意按规律办事、处理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充分发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好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等问题。并建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加速农村产权改革,加快推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着力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1-08-5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总体上看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2]。重庆市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体,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1.1 重庆市区位及农业气候特征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盆地东部,地处长江上游,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东西长470 km,南北宽450 km,总面积8.24万km2,耕地面积162.2万hm2。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市海拔最低73.1 m、最高2 796.8 m,高差2 723.7 m。

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 000~1 350 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80%,属中国高湿区;年日照时间1 000~1 400 h,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我国年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时间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3]。

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体,耕地小块、分散、零碎且坡度大,机械化作业难度大,不利气候条件是高温、高湿、寡日照、昼夜温差小,有利气候条件是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山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物资源,要求当地发展独特的农业产业。

1.2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2.1 自然资源约束紧。重庆市人均耕地少,直辖以来全市耕地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254.00万hm2减少至2016年的238.25万hm2,其中旱地占比60%,中低产田占比高达72%。从人均来看,重庆市旱涝保收耕地仅为0.012 hm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位列西部倒数第二;多数耕地为“巴掌田”“鸡窝地”,耕地质量较差,山高坡陡,农业生产能力弱,土地产出率低,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了产业发展。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性、结构性缺水问题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80%。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酸化土地、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分别占15.1%、48.6%、11.6%。

1.2.2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因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超过7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化职业;重庆市有近8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从很大程度上给农村劳动力供给带来了较大挑战。在家务工农民年龄偏大,综合素质整体不高,应用新技术能力较差,接受新事物能力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新技术的推广。

1.2.3 生产经营粗放。2018年,重庆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9%,生产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耕种收机械化率不高、管理粗放,还存在“种地在人,收获在天”的情况。

1.2.4 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生产仍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务农收入来源。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低,加之进口粮食产品的冲击,导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难增收;品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名特优新作物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产业融合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链条短,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农产品缺乏,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少数地方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雷同严重,缺乏差异化发展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截至2018年,重庆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3 86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 421个、绿色食品1 280个、有机食品1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8个,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1.2.5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成为制约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成本高达15%。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农业金融服务十分缺乏。

总之,重庆市农业正承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考验。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且农产品价格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单位农产品价格连续下降,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来自世界市场低价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农业效益受到农产品成本“地板”上升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出现“双难”。这是农业农村内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1.3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既要搞饭,也要搞绿,还要搞钱,必须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必须找准产业发展定位。

1.3.1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早在2001年10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百万亩优质粮深加工、百万亩榨菜深加工、百万亩优质中药材、百万亩花卉苗木、百万亩优质笋竹、百万亩黄籽油菜、百万亩天然香料、百万吨优质柑橘深加工、百万头草食牲畜、百万头瘦肉型猪和百万担优质蚕茧11个产业化工程,并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载体,突出重庆市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4]。

1.3.2 重庆市农业“135+X”产业布局。《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7年)》中明确提出以“135+X”产业发展导向,即稳定发展粮食产业,突出发展生猪、蔬菜、柑橘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和花卉五大特色产业。各区县根据情况发展区县级特色产业。

1.3.3 重庆市农业“百亿产业链”建设。重庆市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重庆茶叶振兴计划等特色产业发展探索,2012年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方针。2015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坚持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一杯橙汁、一碟小菜、一条鲜鱼、一块牛排、一味黄连、一叶香茗、一罐辣酱……2015年以来,重庆市全面启动了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和调味品“七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建设,吹响了加快重庆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进军号角。

1.3.4 重庆市“371+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入新时代,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的走以特色效益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之路,重庆市提出构建“371+X”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即提升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质量效益;“7”,即全力打造柑橘、榨菜、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中药材和调味品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1”,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X”,即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禽蜂、蚕桑、烟叶、木本油料等区域性特色产业。现正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综上表明,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二元结构突出,在“巴掌田”“鸡窝地”上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与平原地区的大规模机械化经营相比,也不能与沿海地区外向型为主的农业相比,只能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和资源禀赋,立足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立体气候明显、特色产品丰富等优势,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上述4个时期的探索虽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相同的也是根本的是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实践证明,重庆市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最适合的路径选择。

虽然学界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是有学者从文本视角、农史视角和农业形态视角等多个维度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总体上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概括为“特色性”“生态性”和“高效性”3个原则,明确“特色”“生态”和“高效”是这种农业形态的核心竞争力,目的是推动农业生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重庆市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重庆市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总思路应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壮大规模与“多品种、小规模、高质量、好价钱”有机结合,推进“接二连三”,聚力写好山地特色大文章;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调结构、强力树品牌、积极转方式、突出强科技以及着力建机制,引领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重庆市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具体从以下6个方面着力。

2.1 着力调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大力调整种植结构。

2.1.1 多管齐下坚决把低效作物减下来。调减低效作物绝不是降低粮食生产,虽然重庆市不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但是必须服从国家粮食大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要突出抓好粮油内部结构调整,从过去主要追求粮油产量的增长向绿色、优质、特色、加工专用转变。比如,发展优质稻米,振兴贡米品牌;发展高蛋白质大豆,引领传统豆制品美食提档升级;发展优质油菜,培育重庆市高端菜油品牌,发展木本油料如油茶等油品;扩大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种植,发展草食牲畜;立体布局、错季种植鲜食玉米,延长鲜供期;发展专用酿酒高粱、糯小麦、红豆、绿豆等特色杂粮,培育功能食品等。

2.1.2 因地制宜把支柱产业立起来。要聚焦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和特色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把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成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的重要支撑。各区县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挖掘本土特色优势资源,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努力实现“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2.2 着力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不仅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接二连三”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应对农业自然风险、降低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2.2.1 培育加工龙头。制定、落实一批专项扶持政策,围绕上述1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分产业优选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2.2.2 构建加工集群。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初加工,力争每个重点特色产业形成30~50家配套加工主体,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2.2.3 加强研发创新。鼓励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强现代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提升。

2.3 着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

重点发展根植于县域,形成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功能拓展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2.3.1 打造精品线路。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立足旅游线路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做优景观、做靓景点,推动景区差异化发展,提升旅游线路吸引力。

2.3.2 培育经营主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扶持壮大一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特色镇,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县。

2.3.3 规范行业管理。制定乡村休闲旅游行业制度规范,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巴渝乡村旅游新形象。

2.4 着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生产的农产品再好,如果销售不出去,那么就成不了商品。我们的农产品在告别短缺时代以后,出现“卖难”问题是常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找准农产品市场定位,不但要卖得出,而且要卖得好。

2.4.1 把线上市场做大。培育网销产品,推行订单生产、订制化生产,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户扩大网销农产品生产规模。扶持电商平台,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积极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网销平台,打造农产品电商示范村、示范乡镇。培养电商人才,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农产品电商人才。

2.4.2 把线下市场做活。加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市外市场,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通过线上推广导流,促进线下销售增利,不断提高重庆市农产品市场销售水平。

2.5 着力打造农业优势品牌

没有品牌的农产品是卖不出好价钱的,更无法获得高效益。

2.5.1 做大做强“巴味渝珍”。持续用力、全方位宣传推介“巴味渝珍”品牌,加强与CCTV等权威媒体深度合作,创新宣传方式,加大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2.5.2 做精做优特色品牌。整合库区橘、橙、柚等区域性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三峡牌”柑橘品牌。支持区县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重点培育涪陵榨菜、巫山脆李、江津花椒、石柱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优势品牌加入“巴味渝珍”,构建完善的重庆市农产品品牌体系。

2.5.3 做好做实产品质量。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和市场准入检验检测。重点抓好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原则上“巴味渝珍”授权产品应进入追溯平台,引导“三品一标”产品开展全程追溯。

2.6 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2.6.1 强力改善生态环境。产前,加强污染土壤治理、耕地地力提升;产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后,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6.2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拓展农业生态功能,结合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开发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推动农业主要卖产品向卖生态、卖体验、卖健康提升,提升农业复合经济效益。

2.6.3 用力做好生态产品。大力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生态、有机农产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3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需注意的问题

3.1 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必须按规律办事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重庆市人均占地0.073 hm2,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这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3.2 处理好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

在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中必须尊重农业的主体地位和农民对特色产业的选择权,要鼓励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产销对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才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3.3 充分发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巨大作用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都是关键环节。当前贫困村和所在县乡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重庆市贫困地区多山,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就需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竞争力、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通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让更多“山货”“土货”进入大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绝对贫困将被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

3.4 充分发挥好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如果科技不能领先,那么发展只是一场梦。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习近平在山东省考察时强调,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等领域产生的最新科技加速向农业渗透,催生了顛覆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当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以动植物优良品种培育、“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轻简化装备与技术以及生态循环农业装备与技术等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行动,以现代科技成果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4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政策建议

4.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继续坚持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彻底扭转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4.2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总量增加,更好地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撬动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和以奖代补等投入方式,引导龙头企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着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一是加大“三農”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发行、农行、邮政银行、重庆农商行等主要涉农银行支农作用。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有效增加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二是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基础设施、产业设施、生物资产等确权、评估、担保、抵押融资、不良资产处置,以及农村产权抵押物互助合作保险试点。三是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探索将主要特色农产品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开发适合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提高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助比例,积极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创新农业保险方式,实施引入农业保险经纪商,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的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4.4 加速农村产权改革

一是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赋予其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督制度。二是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依法核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及其权属,分类开展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和可转化为经营利用的闲置非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资产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三是建立完善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拓展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的业务范围和功能,建立健全市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求是,2019(11):4-10.

[2]习杨婷.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EB/OL].(2016-01-06)[2020-06-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06/c_1117691671.htm.

[3]魏兴萍.重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信息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

[4]滕明雨,简小鹰,张磊,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理论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0-65.

猜你喜欢

着力点发展路径现代农业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