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常逢百岁人
2020-09-01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颗渴求健康长寿的心。历史上,关于“长生不老” 的传说更是层出不穷,炼丹说、寻求不死仙药說、得道成仙说,林林总总。但在广西永福县的百寿镇,健康长寿可不是传说。
今天的中国有八十个长寿之乡,其中二十五个落户广西,遍布八桂的东、南、西、北、中。其中以“寿” 字命名的,却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永福县百寿镇。
百寿镇,曾名永宁州、永宁县,后因“百寿图”石刻更名为百寿镇。位于桂林市西南,永福县西北,三〇六省道贯穿全境,北距旅游名城桂林市七十公里,南达广西工业重点城市柳州一百一十公里,距永福县城四十七公里。
百寿镇历史悠久,设州、县治长达五百余年。镇内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甚多,闻名中外的“百寿图” 石刻便是其中之一。百寿镇上还有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石城——永宁州古城,是全国保存完整的四大明代古城之一。此外,在境内的百寿岩上,留下了宋、元、明、清、民国的石刻十七处。古老的小镇一度被历史尘埃掩埋,直到近年来才因“长寿文化”而美名远扬。
百寿镇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登上百寿镇周围的石峰,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据当地人讲, 百寿的传奇源于镇子东边的一座名叫“百寿山”的山峰。山下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洞前一块上写繁体字“宁寿”的石碑引人注目。石碑立于清代乾隆年间,时任永宁州知州杨奎,曾经写了一篇《宁寿亭记》,上面记载:“山前有丹砂井,廖扶聚族饮于斯,寿皆百岁。”揭示了百寿镇名称的由来。而永宁州,正是百寿镇在明清两代的旧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宁寿亭记》石碑,静静地守在百寿岩中,默默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小镇的兴衰。
人们不禁会问:石碑上记载的廖扶,到底是何方神圣?相传东汉时期,廖姓族人就住在这个岩洞前, 一位长者廖扶被族人尊为太祖公。岩洞前有一口丹砂泉井,清澈甘甜。廖扶族人长期饮用这口泉水,竟有许多人活过了百岁。因为长寿,后人便把廖扶家族称为“百寿族”,岩洞称为“夫子岩”。廖扶家族居住的这片土地,从此以百寿闻名远近。
世易时移,沧海桑田,昔日的丹砂井已不复见。当地人根据传说中的丹砂井原址,重新挖了一个丹砂井,恢复了井的原貌。尽管蕴含着百寿镇长寿密码的源头——丹砂井已不复存在,但长寿的基因却仍在延续。
寿星如此之多,百寿人自然引以为豪。南宋绍定二年(1229),一位知县史谓,听说了“百寿族”连连称奇。他造访乡里,发现许多百岁老者,不禁感叹百寿人杰地灵,于是用心研究长寿秘诀,并诚邀当地百名长寿老人各献写一个小寿字。过后,史谓亲自整理写入一个大寿字的笔画内,再请名工巧匠镌刻在夫子岩的石壁上,成为独一无二的“百寿图”。“百寿图”以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组成,有篆书、隶书、楷书等,浑然一体,意蕴深长。夫子岩也因“百寿图”,而渐渐改称为“百寿岩”。
千百年来,百寿人以长寿出名,当地也传下了“水旱无忧三千垌,十里常逢百岁人”的老话。据统计,现在的百寿镇总人口三万三千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总数近一千人。走在百寿镇各处村庄,运气好的话会看到百岁老人的身影。这些老寿星被家人视为“宝贝”,不让他们干重活。他们早睡早起,平时做些家务,比如喂鸡、喂猪,做菜,闲时就晒晒太阳,饮食以素食为主,清淡简单。有的老人还能手工编织棕席,看着他们麻利的动作,让人不禁怀疑他们不过七八十岁,可一看身份证才知道他们已年逾百岁。
按照中国老龄委的调查和评选中国长寿之乡的标准,每十万人口中有七个以上百岁老人的市县或乡镇,就可获得长寿之乡的评定。今天的百寿镇以一个小镇三万三千人口,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七位,达到长寿之乡评定标准的三倍。二〇〇七年,百寿所在的永福县被评为首批“中国长寿之乡”。
百寿镇有如此多的长寿老人,秘诀是什么呢?难道是廖扶家族长寿基因延续所致吗?传说虚无缥缈,还得靠科学说话。
鸟瞰百寿镇,它坐落在一片连绵的青山之中,如诗如画;而环绕小镇的百寿河水质非常好。科研部门经过采样检测百寿河的水质,发现百寿河里的水属于弱碱性水,同时富含铁、锌、铜等一些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在《宁寿亭记》的石刻上,也清晰记载了寿星们日常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酸寒气味莫相侵,食物须寻苦与辛。漫道葱椒姜桂好,香烟辣酒更宜人。”
在深入了解当地百岁老人的生活习惯后,人们又有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现代科学证实的健康养生习惯,居然在百寿镇当地已被遵循了数百年。
原来,丰饶的水土滋养,和睦的家风传承,科学的饮食搭配,才是一代又一代百寿人健康长寿的秘密。如果你在纷纷扰扰的都市生活中待久了,厌烦了水泥森林,看腻了车水马龙,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渴望悠然恬静轻松惬意,不妨抽身前往百寿镇悠游。在那里,你可以跟老寿星们促膝长谈,聊天说笑,探究他们的饮食起居,观察他们的慈祥淡定,或许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养生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