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白云地铅锌矿床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2020-09-01张富铁

矿产与地质 2020年3期
关键词:燕山断裂带铅锌矿

张富铁

(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广东 广州 510080 )

0 引言

中生代三洲盆地矿集区南西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发现一系列金属矿床,包括富湾银矿、长坑金矿、横江铜多金属矿、河村铅锌矿、南蓬山多金属矿、茶山铅锌矿、西樵山银矿等[1],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构造关系密切[2-4]。因此,研究该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白云地铅锌矿床是该矿集区新发现的一个规模接近大型的低温热液破碎带充填型铅锌矿床,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构造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重点对该矿床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成矿作用,对构造控矿机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找矿前景,望对该矿区周边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

白云地矿区位于晚古生代断陷盆地三洲盆地的南东缘,盆地的边缘出露下古生界寒武系,为一套变质浅海相碎屑岩;区域内地层以上古生界为主,包括泥盆系陆相粗碎屑岩、下石炭统滨海相砂页岩及浅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古近系—新近系为山间盆地粗碎屑岩。出露的火成岩主要有喜山期火山岩和燕山期侵入岩。喜山期火山岩主要位于三水盆地的西樵山,有玄武岩、粗面岩、安山-玄武岩、流纹岩、粗面流纹岩等[5-6]。燕山期侵入岩为燕山三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四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区域上发育三组不同方向的深大断裂,对该区构造格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7]。其中,恩平—从化断裂呈NE走向,倾向SE,倾角40°~80°,断裂面相对较平直,中段具舒缓波状,属先压扭后拉张性质,宽数十米至上百米,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组成。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挤压破碎强烈,有多期活动,中新生代活动频繁而激烈,控制了盆地的形状,沿断裂带有一系列的燕山期花岗岩岩体和岩脉侵入;高要—惠来断裂呈EW走向,大致控制盆地南缘燕山期花岗岩体的边界,形成于印支期,较为活跃,一直到中新生代还在活动,发育有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等,在盆地表现为火山喷发的粗面岩、玄武岩(年龄值为64~47 Ma),说明该断裂与地幔有联系;西江断裂呈NW走向,根据地层及火山岩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该深大断裂位于沙咀—上梁—长岭连线,形成于喜山期,早期为张剪性,晚期为压剪性,沿断裂有大规模的喜山期火山岩发育,断裂带内角砾岩、破碎带发育,蚀变明显[7](图1)。

图1 三水盆地及西部邻区地质矿产概图 (据伍广宇等,2001)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高滩组(∈g)和中下泥盆统杨溪组(D1-2y)(图2)。寒武系高滩组为矿区主要出露地层,具浅海相沉积特征,为一套浅变质砂岩系,厚度大于1291 m,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屑石英杂砂岩、变质泥质粉砂岩、红柱石斑点板岩互层等,矿区南部该地层因岩体侵入发生接触热变质,发育菫青云母角岩、红柱石斑点板岩等。中下泥盆统杨溪组主要出露在矿区北西部,为一套浅海相浅变质砂岩,其与寒武系高滩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258 m,岩性为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砾岩、石英杂砂岩、石英砂岩夹、含砾砂岩。矿体产于寒武系高滩组及粗粒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内,呈脉状,严格受成矿构造破碎带的控制,与岩性关系不大。

图2 矿区地质简图

2.2 矿区构造特征

区域上发育三组不同方向的深大断裂,分别为NE向恩平—从化大断裂、NW向西江断裂和近EW向高要—惠来大断裂,上述三组断裂对白云地矿区的构造格架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矿区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为主,大致可分为四组,分别是近EW向断裂(F1、F2)、NNE向断裂(F4、F5、F6、F7、F10、F15)、NW向断裂(F3、F8、F9、F14)和NE向断裂(F11、F12、F13)。

2.2.1 近EW向断裂

近EW向断裂在矿区见有F1、F2两条,实为近EW向高要—惠来大断裂顶部边界和底部边界。

F1断裂带:为高要—惠来大断裂带一段,从矿区中部通过,在本矿区F1主断裂面为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与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的岩性分界面。断裂走向近EW,延伸大于5000 m,宽6~35 m不等,倾向南,倾角45°~70°,由硅化构造角砾岩、花岗碎裂岩、泥砾岩和断层泥等组成(图3a),可见明显硅化,同时可见萤石化、铅锌矿化。断裂具多期活动的特点,角砾中常见有早期生成的硅化构造角砾岩、方铅矿、闪锌矿及萤石等。该断裂后期活动具压剪性特点,断裂面平整光滑,构造带顶部断层泥较发育。从坑道揭露的大致水平的“钉头状”擦痕及断层角砾排列方式大致判断其后期活动性质为右行压剪(图3b)。从断裂具较缓的倾角、大规模发育的碎裂岩、角砾岩成分、胶结物以及与F1断裂组合构成的叠瓦状构造样式判断:该断裂早期活动应该为压性,形成了一套碎裂岩,并充填方铅矿、闪锌矿及萤石,形成厚大的网脉状矿体。断裂后期活动具压剪性特点,导致早期形成的萤石铅锌矿体被破碎成角砾后又重新胶结,并形成一层厚5~80 cm的断层泥。

图3 F1断裂野外露头及坑道照片Fig.3 Photos of F1 Fault in field outcrop and tunnel(a)断裂野外露头,见硅化、褐铁矿化,断面平直并见有断层泥; (b) 断裂中花岗岩角砾,根据角砾排列方式可判断断层性质为右行压剪。

F2断裂带:从矿区中部穿过,与F1断裂大致平行,走向近EW。该断裂带宽1~20 m,延伸大于5000 m,倾向南,倾角约65°。从坑道及地表露头来看(图4a、4b),该断裂带由多条宽0.5~1 m的小断裂及夹在断裂面之间的碎裂岩组成。小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组成,见弱黄铁矿和微弱铅锌矿化,断裂带附近寒武系变质砂岩普遍发育片理化。从F2断裂与主要容矿构造(F6、F10)的关系来看,赋存于F6、F10中的矿体V6和V10铅锌矿化在其交汇部位明显富集,成矿早期F2断裂性质为压性,成矿晚期F2断裂发生右行压性剪切活动,该期活动导致F6、F10在F2断裂附近受其右行压剪牵引作用而弯曲,并在F2附近派生出一组走向50°~70°的羽状断裂。

图4 F2野外露头及坑道照片Fig.4 Photos of F2 Fault in field outcrop and tunnel(a) 断裂带由多条小断裂组成,碎裂岩化、片理化较发育; (b) F2断裂坑道照片。

2.2.2NNE向断裂

F6断裂带:位于矿区中部,是由一组大致平行的断裂及夹在其中的碎裂岩化变质砂岩、花岗岩组成的NNE向断裂带,走向约20°,宽约80 m,延伸约1700 m,倾向SEE,倾角65°~80°,局部反倾。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充填于其中的萤石、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组成(图5a、图5b)。从角砾、胶结物性质以及断裂形态等情况推测其断裂性质为张性。成矿晚期F2断裂的右行压性剪切活动,导致F6在F2断裂附近受牵引作用而弯曲(图5c),并发育一组走向50°~70°的右行羽状断裂,羽状断裂将F6错断,错距5~8 m(图5d),是矿区的主要容矿构造之一,V6矿体赋存于该断裂带。该断裂切穿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及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脉,并在断裂中发现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角砾(图5a),由此可推测该断裂形成及矿化时间晚于燕山四期花岗岩。

图5 F6(V6)坑道照片及中段平面图Fig.5 Photos of F6 fault in tnnel and middle section plan map(a)铅锌矿呈网脉状充填于裂隙中,角砾为棱角状花岗岩; (b)花岗岩中发育的铅锌矿脉;(c)V6受F2断裂右行压剪运动而牵引弯曲(-20中段); (d)V6被右行羽状断裂错断(-20中段)。

F7断裂带:位于矿区中部,与V6矿体近似平行,是该断裂带总体走向约30°(南段约20°,受F2影响,北段走向转为约50°),宽3.00~5.70 m,延伸约250 m,倾向SE,倾角50°~65°。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充填于其中的萤石、方铅矿、闪锌矿石等组成。从角砾、胶结物性质以及断裂形态等情况推测其断裂性质为张性,矿区的容矿构造之一,V7矿体赋存于该断裂中。

F10断裂:断裂宽2~17 m,长约750 m,走向NNE(约20°),倾向东,倾角较稳定,约64°,北段和南端受F2和F1后期右行剪切作用而牵引弯曲并错断。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泥砾岩、断层泥等组成,角砾成分有花岗岩、变质砂岩及早期形成的萤石、方铅矿、闪锌矿等,胶结物有岩粉、泥质、硅质等。从角砾成分、特征(图6a)及与其他断裂(F2、V1)的关系等情况推测,该断裂经历过至少两期构造活动。成矿早期应该为张性断裂,断裂内充填萤石、方铅矿、闪锌矿等。后期断裂活动性质应该为压性,导致早期形成的萤石、铅锌矿脉被破坏并重新胶结,并在断层内形成碎粉岩、断层泥等,可见活动时间较晚(图6b)。该期活动还导致该断裂南端被右行压剪活动的F1所错断,北段被一组走向约70°的F2断裂的次级断裂所错断,矿区的容矿构造之一,V10矿体赋存于该断裂中。

图6 F10(V10)岩心及坑道照片Fig.6 Photos of F10 fault in the drilling core and tunnel(a)砾中砾,说明该断裂发生过多期活动; (b)断裂中铅锌矿及萤石角砾,角砾较小,次圆—浑圆状,角砾相对基质较少,并发现有擦痕,推测其成矿后发生过压剪性构造活动。

F15断裂:断裂宽1.00~18.00 m,长约600 m,走向NNE(约15°),倾向西,倾角52°~76°,断裂上部较陡,往下变缓。该断裂由一组大致平行的小断裂及夹在其中的碎裂岩化变质砂岩组成。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充填于其中的方解石、萤石、铅锌矿石等组成。从角砾、胶结物性质以及断裂形态等推测其断裂性质为张性,是矿区的容矿构造之一。

2.2.3 NW向断裂

该组断裂主要展布在矿区西部和北部,属于矿区的容矿构造。该组断裂包括F3、F8、F9、F14,走向约320°,宽1.00~7.00 m,延伸300~1000 m,倾向SW,倾角30°~70°。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和花岗碎裂岩组成,见萤石化、铅锌矿化等。从角砾、胶结物性质以及断裂形态等情况推测其断裂性质为张性。

2.2.4 NE向断裂

在矿区西北部发育一组NE向断裂,规模较大,与区域性恩平—从化大断裂大致平行,推测其为恩平—从化大断裂派生出的次级断裂。该组断裂由F11、F12和F13三条断裂组成,位于矿区西北部,呈NE向展布,走向约45°,宽5~18 m,延伸1500~3200 m,倾向NW,倾角44°~70°。断裂主要由构造角砾岩和碎裂岩组成,角砾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砾石,砾岩角砾中可见到明显的碎裂现象,同时可见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萤石化等。从角砾、胶结物性质以及断裂形态等情况推测其断裂性质为压性。

2.3 岩浆岩

2.4 围岩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呈线性或面状展布,多发生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断裂构造,围岩蚀变的种类有角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高岭土化和褐铁矿化。其中硅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常分布于构造破碎带中,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

2.5 矿体特征

该矿区各矿体均产于近EW、NNE、NW向断裂破碎带内,呈脉状充填,严格受成矿构造破碎带的控制。近EW向矿体,倾向南,倾角23°~73°;NNE向矿体,倾向SEE,倾角28°~88°,局部反倾;NW向矿体,倾向SW、倾角32°~56°。该矿区共圈定矿体33个,其中主矿体为V1、V6、V10,规模中等的矿体及平行小矿体30个,现将矿区主矿体特征描述如下:

V1矿体:位于矿区中部,是矿区内主矿体之一,赋存于F1分支断裂破碎带内,在两端及深部与F1断裂汇合,平面上与F1断裂构成大透镜体状构造(图2),剖面上与F1断裂构成叠瓦状构造(图7)。矿体呈脉状产于破碎带中,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走向近EW,倾向南,倾角23°~73°,控制矿体长1343 m。V1号矿体矿化整体较均匀,品位偏低,但在中部有较弱的富集现象,往两端逐渐贫化,由浅到深逐渐贫化(地表基本流失)。

图7 V1地质剖面图Fig.7 Geologic section map of ore vein No.V11—第四系残坡积层 2—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 3—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 4—矿体及编号 5—地质界线 6—断层及编号 7—钻孔及编号

V6矿体:赋存于F6断裂破碎带内,矿体呈脉状,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走向NNE向,倾向SEE,倾角29°~88°,控制矿体长1611 m。V6矿体矿化总体上向中部F2交汇部位富集,F2附件矿体厚度明显增大,向两端矿体厚度变薄且矿化逐渐变弱。

V10矿体:赋存于F10断裂破碎带内,矿体呈脉状,走向NNE向,倾向SEE,倾角49°~80°,控制矿体长685 m。V10矿体矿化总体上由南向北逐渐富集,在F2交汇部位最为富集,且矿体厚度在F2附件明显增大。

2.6 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有钾长石、白云母、绢云母、萤石、高岭石、绿泥石等。矿石结构、构造较复杂。主要矿石结构有晶粒结构、环带状结构、草莓状结构、溶蚀结构、压碎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矿物生成顺序:石英、萤石(深色)→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萤石(浅色)。

2.7 矿化富集规律

白云地矿区铅锌矿体总体矿化较均匀,延伸较稳定,但各矿体的品位、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在一些特定条件下,矿化可相对富集,形成厚度大、品位高的“富集包”。该矿区主矿体V6、V10富集规律明显,表现为V6和V10与F2的交汇部位铅锌矿体厚度变大,且铅锌富集明显(图8)。因此,F2断裂为白云地矿区重要导矿构造。

图8 -20 m中段坑道平面地质图

3 区域成矿作用

3.1 区域成矿时代

前人通过Rb-Sr等时线、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快中子活化法、K-Ar法等多种定年方法对该区域矿床的成矿年龄做了大量的研究[1,3,8-12],从研究成果判断,该区域发生过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燕山期和喜山期成矿作用。

燕山期成矿作用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阶段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喜山期成矿作用也可分为两个阶段:早阶段成矿作用发生在古新世,晚阶段成矿作用发生在渐新世(表1)。

3.2 区域成矿物质来源

前人对长坑金矿床、富湾银矿床进行较多的研究。梁华英等[9]根据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铅同位素组成特点,认为长坑—富湾超大型独立银矿床是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火山及次火山活动加热循环大气降水和建造水溶解深部矿源岩中经过早期成矿富集的成矿物质,迁移至灰岩与硅质岩及硅质岩与页岩界面时沉淀析出形成的。孙晓明等[13]对流体包裹体中稀有气体(N2-Ar-He)进行研究,认为长坑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三洲盆地的建造水(或称沉积热卤水)。张文淮[14]据包裹体成分、数量及同位素等资料分析,认为长坑金、银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三洲沉积盆地的热卤水,或称建造水。庄文明[15]等通过总结区域内多个矿床成矿元素分带规律,认为该矿田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是来自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热液流体。吕万军[16]等通过盆地温度场、压力场和流动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效应研究,认为长坑—富湾金银矿床成矿机制可能是盆地流体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在相对高温条件下从盆地深部“矿源层”中溶解了较高含量的金、银、SiO2等成矿物质,由于白垩纪—早第三纪的盆地快速沉降导致的上覆负载的压实作用的驱动,异常高的流体压力的驱动以及岩浆、火山加热的热驱动,经断裂上移至不整合面附近发生快速的降温、降压以及发生与灰岩的作用,导致金、银等析出而成矿。

3.3 区域成矿作用与构造的关系

三洲盆地矿集区位于三洲中生代盆地南西缘,NE向恩平—从化深断裂带、EW向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及NW向西江大断裂的交汇处。该矿集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发现一系列金属矿床,包括长坑大型金矿床和富湾超大型银矿床,另外还有一些中型金属矿床,如南蓬山多金属矿床、横江铅矿床、茶山铅锌矿、河村铅锌矿、白云地铅锌矿等(图1)。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构造关系密切。地理位置上,长坑金矿、富湾银矿、横江铜多金属矿、南蓬山多金属矿等都沿西江断裂分布;茶山铅锌矿位于恩平—从化断裂上;白云地铅锌矿紧邻高要—惠来断裂;河村铅锌矿位于富湾—明城断裂(北江断裂带)上。赋矿位置上,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的矿体严格受控于层间滑覆构造破碎带[2],横江铅锌矿床和南蓬山多金属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3],河村铅锌矿、茶山铅锌矿床和白云地铅锌矿床的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破碎带中[4]。

断裂构造在盆地形成发展过程中长期活动,构成导热、导矿及释放地应力的有利系统[17]。因此,上述三组深大断裂可能是三洲盆地矿集区一个重要的导矿断裂。

综上,该区域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三洲中生代盆地,区域性深大断裂是重要导矿构造。

4 矿区成矿作用与构造的关系

矿区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为主。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成矿作用和矿区构造控矿特征,认为白云地铅锌矿区构造的演化及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表2)。

表2 白云地铅锌矿区构造演化Table 2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Baiyundi Pb-Zn deposit

燕山期成矿作用:矿区西北部,形成了矿区西北部构造成矿系统,该系统以NE向恩平—从化大断裂为导矿构造,容矿构造为恩平—从化大断裂的次级平行断裂及其次级NW向张性断裂。该期成矿作用的铅锌矿化较弱且不连续,矿体受后期构造抬升作用影响,多已风化剥蚀,未能形成有价值的工业矿体。该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化断裂与茶山铅锌矿床的主要容矿断裂同属恩平—新丰大断裂的次级平行断裂,且矿化特征相似。因此,推测该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与茶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时间一致[4]。

喜山期成矿作用:矿区中部,形成了矿区中部构造成矿系统,该系统以高要—惠来深断裂为导矿构造,以高要—惠来深断裂旁侧的两组次级张性断裂为容矿构造。两组次级断裂分别为NNE向张性断裂和NW向张性断裂,从上文中提到的这两组断层的性质及关系分析,可将喜山期成矿作用分为两个阶段,NNE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早,属早成矿阶段。NW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属晚成矿阶段。早成矿阶段高要—惠来深断裂受NNE向应力挤压(图9),表现为逆断层,导致以F1断裂为界,南部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相对于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向上抬升,并致使高要—惠来深断裂在矿区发育成燕山四期细粒花岗岩与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的岩性界线。同时,该阶段构造成矿作用导致高要—惠来深断裂顶部边界F1北侧派生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大、延伸较长的NNE向次级张性容矿断裂(V6、V7、V10、V15)并切穿底部边界F2往北延伸,成矿流体沿底部边界F2上移,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在该组断裂中以充填胶结方式成矿,形成了矿区的主要矿体。另外,由于强烈的近SN向挤压作用,致使F1断裂及其分支断裂V1(与F1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构造)大面积破碎,从而发育成厚大的网脉状矿体。晚成矿阶段地应力方向发生改变,由近NNE向挤压转变为NW向挤压(图9),该阶段构造活动形成了一组NW向张性容矿构造(V3、V8),并导致矿区近EW向断裂发生右行压扭性剪切活动,导致早阶段形成的NNE向容矿断裂被拖拽弯曲甚至错断,并形成一系列NE向羽状压剪性小断裂(图5c、图5d)。该期构造成矿作用中发育的铅锌矿脉多穿插充填于矿区出露的燕山三期及燕山四期花岗岩中,且矿脉与花岗岩界线清晰。因此,推测该期成矿作用发生在燕山四期花岗岩形成之后。结合区域成矿年龄数据,推测该期成矿作用中的早成矿阶段发生在古新世,晚成矿阶段发生在渐新世。成矿流体方面,白云地铅锌矿区位于三洲盆地矿集区南东缘,白云地铅锌矿区最重要的导矿构造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呈EW向从矿区中部通过,其次级张性断裂是矿区的主要容矿构造,成矿流体沿高要—惠来深断裂带由深部往上运移。因此,笔者认为白云地铅锌矿区的成矿物质可能源于晚古生代至晚白垩世的深部岩浆期后热液。

图9 矿区构造应力图Fig.9 Structural stress map of Baiyundi deposit1—主应力方向 2—矿体及编号 3—断裂及编号 4—产状

综上,白云地铅锌矿区可能的成矿机制:三洲盆地成矿流体在新生代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沿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往上移,并在高要—惠来深断裂带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中因温度、压力快速下降而析出成矿。

5 找矿前景分析

新生代岩浆作用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能量支持,区域性大断裂的发育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深大断裂旁侧的容矿构造为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因此,该区域具很好的寻找新生代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金属矿床的前景。

西江断裂、恩平—从化断裂和高要—惠来断裂规模大,相互沟通,多期次活动导致其周边次级构造发育,有利于成矿流体运移并在张性构造中析出成矿;矿区东部处于西江断裂与高要—惠来断裂交汇处,构造应力集中,次生张性断裂发育,是本区的首选找矿靶区;根据白云地铅锌矿区分析F2断裂为该矿区主要导矿构造,是现有矿体的富集中心和“富矿包”所在位置,F2断裂往东延伸,地表出露明显,因此往矿区东部F2外延部分寻找同类型铅锌矿潜力大。

另外,从矿体保存方面分析:① 本区地势西高东底;② 矿区西部燕山三期粗粒花岗岩出露面积较大,往东呈楔状尖灭;③ 矿体延深呈现西浅东深的特点;④ 矿区东部的矿体氧化深度较大,超出现今的水位线。

以上特点显示矿区成矿期后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但西部相对东部抬升剥蚀快,因此矿区东部更有利于矿体的保存。

6 结论

1) EW向断裂F1和F2分别为高要—惠来深大断裂的顶界和底界,其中F2导矿作用明显,是白云地矿区最重要的导矿断裂,其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是主要的容矿构造。F2断裂往东延伸形迹明显,且在成矿期后的构造运动中矿体能更好的保存,因此,矿区东部是本区的首选找矿靶区。

2) 矿区构造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两期:燕山期构造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影响范围为矿区北西部,沿NE向断裂充填,矿化较弱,未形成工业矿体;喜山期成矿作用发生在矿区中南部,沿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充填,矿化较强,可分为两个成矿阶段,早成矿阶段发生在古新世,区域受近SN向应力挤压,高要—惠来断裂带旁侧形成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NNE向次级张性容矿断裂,发育成矿区的主要矿体;晚成矿阶段发生在渐新世,地应力由近SN向挤压转变为NW向挤压,形成了一系列NW向张性容矿断裂,发育成矿区的次要矿体。

3) 喜山期构造成矿作用可能的成矿机制:成矿流体在新生代岩浆作用的驱动下,经高要—惠来深断裂带向上运移并在高要—惠来深断裂带旁侧的次级张性断裂中因温度、压力快速下降而析出成矿。

4) 白云地铅锌矿床为一新发现严格受断裂控制的低温热液破碎带充填型铅锌矿床,在找矿和研究程度均较高的三洲盆地矿集区是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找矿意义。该矿床的发现将打破人们对该区域找矿思路的局限性,对该区域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猜你喜欢

燕山断裂带铅锌矿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江西千子岭铅锌矿床勘查过程与找矿启示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综合物化探技术集成在层控型铅锌矿勘查中的应用——以湘西太阳山铅锌矿勘查为例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尼泊尔加尼甚(Ganesh Himal)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董事会团队断裂带对家族企业传承后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全球十大铅锌矿
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