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中班美术游戏 有效提高幼儿创造力

2020-09-01陈晓萍

名师在线 2020年23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材料

陈晓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幼儿教育中心园,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教师应努力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教师应从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向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过渡。《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艺术熏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创作的基础技能,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心中所想,能用废旧的材料尝试制作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幼儿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美术活动,而是需要通过有挑战性的美术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那么,作为一名中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创设优良的美术环境,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根据幼儿兴趣点,创设趣味性美工活动

美工区的创设应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能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的。教师在美工区可以通过提供材料、展示幼儿作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又有美术启发的氛围。在这个美术区域内,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自己创作或者与同伴合作创作,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1]。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是绘画、涂色、橡皮泥、手工、剪贴画、树叶贴画、种子贴画、棉签画、沙画、植物造型等。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美术游戏中享受创作的快乐。

小班时,幼儿给圆形添画过各种图形,使圆形变成了太阳,变成了铃鼓,变成了饼干,变成了许许多多幼儿喜欢的事物。笔者称这个游戏为“变形记”。到了中班,幼儿对“变形记”游戏仍然乐此不疲。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在幼儿感知了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方形、椭圆形后,园区投放了许许多多的画和图形的操作纸,鼓励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添画艺术创作。有的幼儿设计了三角形的手提包;有的幼儿将半圆形当成大海中正冉冉升起的太阳;有的幼儿将方形设计成机器人、火车的车厢、老爷爷的帽子、老奶奶的竹篮等。可见,添画游戏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升华“变形记”游戏,园区又在美工区投放了手电筒、开了洞口的纸箱。一开始,幼儿很好奇,不知道教师投放纸箱有什么用。后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学会了玩“手影”游戏。在手电筒的照射下,随着幼儿手指的变化,箱子对面的纸板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手影画面。幼儿把它们画下来,手影变成了小狗、小兔。幼儿兴高采烈地将老游戏的新玩法介绍给同伴,称为“影子变形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新材料的投放使得“变形记”游戏掀起了新潮,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上了这个游戏。

所以,在区域美工游戏中,教师要找对幼儿的兴趣点,适当投放新的材料,不断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提高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

二、与绘本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在我园“十三五”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导下,园内组织幼儿开展了很多阅读活动。幼儿在形形色色的阅读活动中,接触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随着绘本广泛地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对图画的敏感程度胜过文字。每名幼儿都是看图小天才,都能根据画面形象地讲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绘本中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2]。

自从幼儿听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幼儿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想要把故事中的人物画下来、剪下来,在展示台上表演出来。唯一不足的是,大部分幼儿的创作内容仍然是《小蝌蚪找妈妈》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幼儿在动作、语言及心理诸方面的发展,其创造力的发展表现为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在广泛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玩过的游戏,尝试做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并从中表现出创造性。因此,在充分肯定幼儿创作行为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幼儿在原有故事中适当加入新的动物原型。想象力丰富的幼儿很快便创造出了新的故事情节:小蝌蚪们在寻找妈妈的途中又遇到了小花蛇、大白鹅等。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故事内容进一步扩充和改编,使得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表演也越来越有趣。

生活经历是幼儿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创造源泉,但仅将生活中的经验无限重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幼儿重现某些经验的时机,给幼儿提供创造想象的条件,使得幼儿的创造水平在原有经验上得到升华,并形成新的能力、经验。

三、投放半成品材料,增强幼儿自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是活泼开朗的,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幼儿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有时总是自己一个人玩,动手能力相比其他幼儿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幼儿与他人互动较少,其能力提升较慢。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群体,通过投放半成品材料,降低美工操作的难度,使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让他们也能在游戏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笔者班上的凡凡近些天迷上了用牛奶盒子做娃娃,可是他动手能力比较差,怎么也做不好,特别是上下两个牛奶瓶子要粘在一起。他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笔者看在眼里,在下一次美工游戏区里,投放了粘好的牛奶瓶子,有两个粘在一起的,有三个、四个粘在一起的。这一次,凡凡选取了两个粘在一起的牛奶瓶,将上面的牛奶瓶子当成娃娃的头,撕了好多彩色皱纹纸粘贴在瓶子上,做娃娃的头发。接着,凡凡用红色布条在两个瓶子的连接处绕了几圈。一头的布条挂下来,像是一条围巾围在娃娃的脖子上。随后,他将下方的瓶子用橡皮泥黏上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点点,远远一看,就像五彩斑斓的裙子。凡凡将打扮好的“娃娃”放在展示台上,收拾好剩余的材料,眼神雀跃地四处张望。这时,笔者走了过去,向凡凡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用无声的语言肯定了幼儿的行为,在第一次观察到凡凡在美工区遇到的困难后,能随之调整指导策略,投放了半成品材料,使得凡凡对美工区重燃兴趣。当幼儿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需要与人分享快乐时,笔者适时出现,及时给予肯定,给了凡凡莫大的肯定,满足了幼儿心里想获得他人赞同的需要。经过此次游戏,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四、评选创意小达人,鼓励幼儿个性创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游戏化精神表明,幼儿游戏不等于教师放任不管,而是在幼儿游戏时,教师用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幼儿的活动进程,以便进行策略性的游戏指导,在评价时有针对性、有指导性;能让幼儿在教师的评价中接收到有用的信息,并内化为自己能理解的内容,从而在接下来的美术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有指导性的影响。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的舞台。幼儿在美工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需要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创作美[3]。幼儿园可以开展“创意小达人”活动,对于那些思维活跃、想法与众不同、有新意的幼儿作品,给予幼儿“小达人”的称号,激励幼儿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突破自我,赢得更好的创意发展。

例如,在一次美工活动“树叶贴画”中,其他幼儿大都根据树叶的原有外形,进行想象性的创作,如将树叶贴成“小金鱼”“孔雀”“小狐狸”“螃蟹”等。乐乐小朋友突发奇想,将普普通通的一张桑叶剪开来,剪成两半,一组合,变成一艘“小帆船”。接着,他将银杏叶撕成一缕一缕的小长条,均匀地铺在帆船的下方,像是海水在流动。最后,乐乐从一堆的树叶中,选取了红色的小叶子,剪成圆形模样,贴在纸上,一张优美的风景画就完美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了。

在评价时,笔者肯定了乐乐的行为,通过剪刀等工具的使用,让普普通通的树叶更富有表现力。在画面布局方面,乐乐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将帆船、海浪、太阳布置在相应区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乐乐被推选为当日的“创意小达人”。“创意小达人”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开拓幼儿思维,鼓励幼儿表达心中所想,积极动手操作,最后实现经验共享、共同进步的目标。

结 语

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投放的材料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教师要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创造。教师要观察幼儿游戏中的状态,及时调整指导策略,特别要照顾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使幼儿都能爱上美术活动,能大胆运用不同材料展现才艺,挖掘潜能,体验美术游戏创新的乐趣。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材料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创作随笔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创作心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