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纪实
2020-08-31梁英波
梁英波
肥东县自2014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农广校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作用,通过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突出高素质农民培育与扶贫引领作用
肥东县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县域中北部地区,陈集等16个乡镇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治理乡镇,该区域缺水易旱,产业结构单一,分水岭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收入低400多元。肥东县确定的14个重点贫困村,全部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14个重点贫困村都先后建立了扶贫产业园,围绕“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综合治理思路,多措并举,合力攻坚。当初产业园刚建成时,选什么人,发展什么产业,肥东县农广校经过多次考察,决定抓好带头人培育,发展城郊型设施蔬菜产业,振兴乡村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分水岭地区是肥东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县农广校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在脱贫攻坚中以培养能人、发展产业为抓手,专题开展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3期,累计为分水岭地区乡镇培养生产经营型高素质农民634人,由县农广校培养的 8名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的企业,率先入驻扶贫产业园,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杨庆龙是县农广校2014年培养的高素质农民,2017年入驻杨店乡大夏村扶贫产业园,当年种植大棚杭椒130亩,收入达120万元,他创办的合作社经营规模达245亩,主要以“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带动24户贫困家庭种植大棚杭椒,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管理和销售服务,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全村贫困户全部脫贫。2018年,杨庆龙领办的肥东启航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肥东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参与带动贫困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1108个,带动14个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51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高素质农民在产业扶贫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
联合办学 送教下乡 多举措培育高素质农民
2014年以来,肥东县农广校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产业扶贫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为培育对象,与安徽科技学院联合办学,成立了肥东县农广校教学点,开展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培养。县农广校的中职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肥东县农民可免费参加非全日制中职教育。择优选择5个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践实训基地和5所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送教下乡,先后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类中职生260名,联合培养农业大专生240名、本科生170名,培育高素质农民704人,推荐青年农场主和职业经理人近30人。
同时,肥东县农广校还承担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完成职业农民审核近800人;结合农时季节和重点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1200人,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3600多人;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远程教育培训等40余期,共计6800人次。
围绕扶持政策 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领跑者
肥东县农广校结合对持证参训农民的优先优惠扶持政策,并将高素质农民申报的生产现状纳入动态管理年审结果与相关奖补政策直接挂钩,鼓励高素质农民兴办领办农业产业。截至2019年底,注册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974家和1564家。据统计,在974家合作社中,有311家是参训高素质农民获证后创办或者领办的,经营流转土地12.1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比例17.3%;主要从事种植业572家、服务业151家、畜牧122家、林业81家、渔业48家,发展合作社成员10多万户。在1564家家庭农场中,有578家家庭农场是高素质农民创办的,经营流转土地21.5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比例30.7%。常年雇用劳动力2885人。在高素质农民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下,解决了大量分散的小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广校肥东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