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重建
2020-08-31史根东
史根东
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持续时间长又充满普遍性与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重建,是各国政府与教育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教育重建与学习重构也是走向后疫情时代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后疫情时代下的新常态?
气候变暖,疫情频次增加。在过去80 年间发生的20 多次跨国界重大疫情中,其中8 次发生在最近10年,这背后的主要诱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数据显示,最近这一百年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而最近的十年是过去一百年中最热的十年。而气候变暖为疫情发生创造了新的条件。
疫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带来严重挑战。全球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呈现普遍性、深刻性与严重性。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显示,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遭遇逆境,贫困、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等相关目标受到重创。
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越加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突变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健康防护,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等出现了新的变化,步入了新的阶段。如何防范环境滋生病毒、防控疫情,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何让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成为迫切性课题。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实现教育重建?
第一,重建学习方式。疫情下,学生主要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多种远程教育途径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家长指导学习与创新学习。然而,疫情对教师和学生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冲击,师生技术素质难以满足在线教学要求,教学效果普遍不佳;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无法按时获得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而有多样化需求的学生则难以充分获得所需知识,成绩出现逆转。为此,需要全面研究制定线下、线上教育同步建设与同步发展的完整体系。强化落后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线上教育的“新基建”。
第二,重建学习内容。重建学习内容的背后涉及教育者、学习者是否具有时代意识、全球视野、国家情怀、社会责任、公民觉悟与专业创新能力。因此,有必要从政府、教育系统、公民个人三个层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三,重建育人目标。要以弘扬伟大抗“疫”强国精神为导向,将其融入青少年核心素养和国民素质的涵义中,重建和完整塑造全国人民的崭新价值观和国民精神,全民普及與培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知识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