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基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0-08-31诸大建
诸大建
当前,“新基建”是疫情后实现高质量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引入一个“微基建”的概念,与“新基建”和“老基建”三管齐下推动发展。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疫情防控新常态、提高城市韧性以及防风险能力的现实需求。
“微基建”的缘由
在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2035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研制中,我们提出了城市一定要围绕社区发展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也就是说从小区出去步行15分钟,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上班族、小孩子,都能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经历这次疫情,我觉得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年初为了控制疫情,武汉把一千多万人的城市封了起来,但是到北京新发地这一波疫情,不是封整座城市,而是围绕新发地周边有高风险的地区封锁社区。实际上封城还是封社区,关键在于我们的社区有没有基本的,满足老百姓生活需求的能力,比如快递能不能送到家门口;社区留观能不能实现;封闭社区后老年人看病拿药问题能不能解决…… 这些实际上都是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新基建是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问题,老基建主要是传统的以“铁公机”为代表的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两者的补充,微基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提高城市防范能力,还是促进经济复苏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微基建贴近民生“最后一公里”毛细血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害。社区微基建做好了,整个城市就不需要封起来,而是以小区甚至更小单位为矩阵就能够高效解决不可预测的问题。
“微基建”的内涵
从内涵上看,第一,微基建的“微”就是以老百姓住区为中心步行10-15分钟,就近解决遇到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快递物流、社区留观、小超市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第二,社区微基建涵盖社区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概念。我们现在讲的旧房改造是指2000年以前城市里的老旧小区,而“微基建”适用于所有社区建设,既用于政府主导的对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也用于开发商主导的新居住社区的建设,也包括城市郊区建设等。
第三,微基建从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建设现代化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这个目标,有利于避免陷入“社区建设低标准,以后不断微更新”的怪圈。中国的社区建设要放到更高的尺度上,要站在面向2035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上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只有上到这个高度,城市微观的毛细血管发展起来了,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到强化。
“微基建”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在强调的新基建和老基建,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实际上微基建也是一个巨大的海量市场。以旧房改造为例,中国有将近100亿平方米的存量(2000年以前建设的社区),按照现在住建部的数据,每平方米大概1000元的投资,一共是10万亿。现在中国GDP总量是90-100万亿,要拉动经济必须要考虑万亿级的投资,微基建里就包含了好多万亿级的水平,这对恢复生产、拉动经济非常有帮助。而且,微基建有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具有短平快、灵活的特点。
第二,微基建有利于提高社区安全性和韧性。社区是韧性城市的细胞,微基建做好了,社区防范能力提升了,就不需要封锁整个城市。毕竟在发生重大疫情时,除非万不得已,隔离小范围社区要比大规模封锁整个城市更有效,经济社会影响小。一旦碰到重大疫情需要封小区、封片区时,可以在15分钟步行交通圈内,保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近日,上海“公共卫生20条”提出在117家发热门诊“哨岗”基础上,再增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就是从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角度,加强韧性社区建设的关键之举。
第三,微基建把城市治理現代化落到可以抓的地方。按照属性,微基建可以分为公共性比较强的,比如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医疗;市场性比较强的,比如快递物流、智能垃圾分类等;社会性强的,比如社区花园、小巷公共客厅等。不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提供模式和运营模式。我们都讲,城市治理要落到社会治理,微基建实际上就是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把高大上的国家治理落到一个真正的抓手上。
举一个例子:上海一个小区采取PPP的合作模式进行车棚改造。政府给予10-15%的启动资金,引入企业建造了一个车棚。企业拥有车棚的运营权,收取停车费、充电费。经过一定的合同年限,企业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利润后,再把市场化的车棚的运营权和收益权还给小区业主(具体由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承接),然后设计成一个小区的公共性更强的产品。从这个案例看出,社区微基建可以把城市治理的各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