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初探
2020-08-31洪义梅
洪义梅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一课,《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内容要求上,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教学提示上,整体规划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学业要求上,运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基于以上文件的指导,我对“物质的量浓度”一课进行精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符号和单位,以及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者的关系。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应用的学习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浓度计算的认识
2.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溶质质量分数
学习任务1:温习用溶质质量分数去描述溶液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
学生活动1:初中学过如何表示溶液浓度?
设计意图1:复习初中学过的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为物质的量浓度的引入做准备。
2.引入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学习任务2: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评价任务2: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相关计算的交流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学生活动2:预习后讨论: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
①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②符号:c
③单位:mol/L
④与物质的量的关系:c=n/V
学生活动3:简单应用
1.200mL2mol/L的H2SO4溶液,含H2SO4的物质的量是
2.20gNaOH配成100mL溶液,则物质的量浓度是
学生活动4:有关物质的量的浓度的计算
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
c =1000ρω/M mol/L
②濃溶液稀释
依据: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
c (浓)*V(浓)=c (稀)V(稀)
设计意图2: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2)能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简单计算。在微观与宏观转换中提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学习任务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活动5:认识容量瓶
(1)常用的容量瓶的规格有哪些?
常用规格有100mL,250mL,500mL,1000mL
(2)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记?
标有容积,温度(20°C)和瓶颈有一条刻度线
(3)容量瓶使用前要查漏,如何查漏?
关键词:注水——盖塞——倒立——观察——正立——旋180°——倒立——观察
学生活动6:各小组按下面步骤,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实验步骤
①计算:n=c*V=1.00mol/L*0.1L=0.1mol m =n*M=0.1mol*58.5g/mol=5.85g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秤NaCl5.9g。
③溶解:在烧杯中进行(可用量筒量20-30mL水溶解,也可以不用量筒,加适量水溶解即可),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有热效应,故还要冷却
④移液: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其目的是使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以防产生误差
⑥定容:当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1~2 cm处时,再改用胶头滴管至刻度处
⑦摇匀:使溶液混合均匀,这时如果液面低于刻度线,不用再加水
⑧装瓶:容量瓶不能长时间盛放液体,应盛装在指定的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
学生活动7:实验误差分析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以下操作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1)溶解时,有部分溶液溅出。
(2)移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3)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4)定容后,经振荡、摇匀,液面下降,再加少量水到刻度线。
设计意图3:
(1)让学生知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简单计算的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1.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相关内容贯穿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灵活用于计算。
2.强化规范操作,提升实验素养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学生小组实验中,应强化规范的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3.活用信息技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1)电子白板。电子白板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媒体工具,承载着教师的授课材料,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文字材料。在本节课中,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开展互动教学法即时了解学生学情,诊断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希沃授课助手拍照上传。教师用手机对学生实验中的正确操作或错误操作拍照,然后通过授课助手将相应图片上传,一体机上立刻显示。全班信息共享,落实自评互评。
2017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例是我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索,其优势在于教师能即时对教学进行诊断,从而优化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