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实施语文有效教学
2020-08-31刘月红
刘月红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其获得终身受益的“钥匙”。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 “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夸张了一点,但至少说明一个道理,学生是具有自求得知能力的”。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资本。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教师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预习时间的安排
预习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0分钟,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的看一遍课文,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尤其是高年级课文比较长,如果让学生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至少也得二、三十分钟。那么,在剩下的时间里进行教学,因时间仓促,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较好的发挥预习的作用。
如果把预习放在课外进行,也存在着问题:老师只在讲课之前布置一下预习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的预习没有实效。因此,预习应作为一种基本形式(预习课)固定下来的。当然,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放在课外进行。
二、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人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要想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學习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活动的建模
预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建模,使预习有章可循。即读—查—思—提。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对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可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感想,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并采用“预习——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到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
(二)预习方法的指导
1.读
一是读课文。无论是初读了解课文全貌,还是再读的思考问题,都离不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这一经验是千真万确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必须做到熟读。读要有指导,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默读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二是读课文以外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多读同类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语言,增添感性体验。窦桂梅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劫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课文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壁残垣,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像窦桂梅老师那样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
2.查
查字典及各种参考资料。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自学查阅的时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交流。
3.思
学会思考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教师根据课文及学生实际提出思考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这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历史故事,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课文,在课前一个月,我布置学生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阅读《三国演义》42 ~46回。想一想: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怎样?2.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亮?他说过哪些加害诸葛亮的话?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汇报交流预习成果,使这一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
勤于质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云:“学贵质疑”。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课前我认真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高质量的问题,我把它纳入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谈谈、想想、说说、议议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枝节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也对其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并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实践证明,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课文难度大,学生质疑少,情况则相反。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发问;从课文的课题上发问;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发问;从课文的语言应用上发问;从标点符号运用上发问;从课文的写法上发问;从课文的插图上发问;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处发问等等。
三、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卡”以书面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预习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它从口头布置的作业,变成了规范性的作业,它需要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并将自己的点滴收获和问题反映在具体的可以看得见的作业中。这样的预习卡就好比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预习的路径,引领孩子们自主探究。根据年级的特点、单元的特点、课时任务以及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多样性的预习卡。具体设计时有所侧重:可以是重点查阅资料、也可以是重点在读书、还可以是重点提出问题。预习卡更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学生把课文预习透了,上课时才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预习。预习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件真正开心、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