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定教”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中的应用
2020-08-31杨运冰
杨运冰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接受性学习中,学生提问的权利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种课堂生活,也渐渐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采用 “以疑定教”的模式则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学习目标来自学生,是生成的,而非教师课前预设的
我在设计的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总结出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依次呈现的问题:
1.什么叫做乘方?
答:求 ( )的运算叫做乘方。
如2×2×2 ×2= ( )(记作)
2.什么叫做幂?
答:( )的结果叫做幂。
3.an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其中a、n、an分别叫做什么?
4.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法形式
108= ( )
(-2)4= ( )
这时就有同学提出几个同底数幂相乘怎么算呢?从而生成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
2.能熟练运用性质进行计算。
在“以疑定教”的课堂上,目标首先定位于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讨论、质疑、生成目标。学习目标生成后不是“一笔带过”,而是重视对目标的使用,始终围绕学习目标推进学习。
例如在探究新知时,一直围绕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展开学习,使学习目的性更强,而这种目的是自发的,不是老师强求的,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问题的疑惑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和挖掘更深的内容。
此时的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根据乘方的意义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这种分解难度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所学知识,而在高涨的氛围中及时呈现思考的问题(思考:观察上面各题左右两边,底数、指数有什么关系?)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的习惯。随后的问题中的底数和指数都变成了字母,这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同时有层次的进行抽象概括,这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是有益的。
用文字概括这个结论:
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的学习提纲
导学案是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它打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通道。“以疑定教”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先学,提出问题,组长收集问题,形成学习提纲,实现了“先学后问,先问后教”。例如我为学生提供的自学指导的环节,
自学指导:
1.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14.1.1课时的内容。(95页)
2.认真填写好学案中探究新知内容,总结出规律。
3.自己不懂或理解不透的问题可以小声问老师和同学。
三、质疑和追问成为一种课堂文化
在“以疑定教”课堂上,师生以追问的方式分别完成点拨和思考。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指向更深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突破难点。例如总结出同底数幂的法则后,当即追问:想一想: 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 怎样用公式表示?并说明推导过程。而追问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的深度;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求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再如:(6)10×102×104学生回答出107后追问为什么不是6次方,从而巩固推理过程。
四、在以疑定教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必不可少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内容,如我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学中,三个同底数幂相乘作为了合作内容, (当m、n、p都是正整数时) am· an· ap =? 并说出推导过程,其间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牵着学生走路,最关键的还是要贯彻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的,我们就不教。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到知识的教学中,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最后才由教师来讲解,因为 “教是为了不教”。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拓展,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反思。所以,“先学”要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后教”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还参与教学、参与评价,进而全过程地参与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很重要,我借鉴了一些别人的做法:一般4-6人一组,根据课堂表现和检测反馈的情况确定每组的1、2、3、4、5、6号,这个号儿可以随时调整,从6人中选一个作组长,课前要专门培训小组长,如何带领组员积极参与交流。小组长要学会控制,多给5、6号提供发言、操作的机会,交流时,小组长要负责教会所有的组员,组间可以互相质疑、挑战。也可以由老师组织一个小组,示范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交流,只有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发挥生生之间语言、活动、思维、情感上的多维互动,也才能对下一个环节“教师的教”起到“定”的作用。
总之,“以疑定教”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学习。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师生合作,从设疑、解疑到质疑,实现了对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最终促进了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形成,真正做到“以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