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2020-08-31王蓓
王蓓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很强的传承性和交际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差异和交际方式差异,而学习和了解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与矛盾。本文主要从东西方语境差异和东西方语言差异两方面阐述了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差异。
一、语言和文化
何谓文化?古往今来,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对文化给出过不同的定义。另外一些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这一类学者更加注重对文化各方面的基础研究。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社会中的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主要包含以下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和规范体系(法规、制度、道德、信仰等)。
下面主要谈论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符号要素,通常,人们可以通过一些符号来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音乐、文学、语言、价值观、宗教、货币等。在一个国家的符号中,语言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人们使用语言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要掌握另一种文化中语言的语音、词汇、习语和语法,还要理解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及如何看待事物。因此,理解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对于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东西方语境的差异
语境就是双方聊天时,处于不同文化的双方共同了解的信息量大小。一生都从事跨文化研究的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将语境分为两种传播方式:高语境与低语境传播。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则正好相反。
(一)高语境的语言特点
高语境的特点是含蓄,不明朗。学者卢斯蒂格将高语境交际的特点概括为八个方面:内隐含蓄、暗码信息、较多的非语言编码、反应很少外露、交际圈内外有別、人际关系紧密、高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具体来说,在高语境交际过程中,沟通较为含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国家的人说话比较委婉,甚至会经常暗示对方且充分认为对方能了解自己的意思,即俗语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中文的文字和逻辑相比英语来说没有那么严谨,很多可以省略,正着或反着说都行。
(二)低语境的语言特点
低语境的语言特点正好和高语境相反,依赖语言交流,说话直接坦率。它也有八个特点:外显明了、明码信息、较多的言语编码、反应外露、交际圈内外灵活、人际关系不紧密、低承诺、时间高度组织化。
在低语境交际过程中,大多数信息都需要用语言来传达。在以美国、瑞士等国家为代表的欧美文化中,人们在沟通交流方面相对更加外向、主动和健谈,并会辅以更多或更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绪。
三、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
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借助文字或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沟通方式。本文试从以下几种交际用语来浅析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称呼语
东方人在称呼语中更强调地位、辈分和身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很有权力感,很注重等级差异。例如,小孩子见到一个老人,要叫爷爷或奶奶,不能直呼其名。见到领导,要称呼为局长、处长等,如果没有这样称呼,对方可能会觉得被冒犯了。而西方人的称呼相对简单,如Mr、Mrs、Miss,或者加上职业信息,如Doctor、Professor。如果是朋友,彼此可以直呼其名,即使年龄差别较大。
东方人通常将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而且女性结婚后不随夫姓,保持自己的姓氏。西方人大多数将名字放在姓氏的前面,表示对个人的尊重,但女人结婚后一般要冠夫姓。例如,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女国务卿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在嫁给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后就叫作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在中国汉语的称呼语中,一般会带有血缘或姻缘之分,而英语里面没有。比如说叔叔、姑姑、舅舅、姨、婶婶、姑父,哪些是血缘关系,哪些是姻缘关系分得很清楚,叔叔、舅舅、姨是血缘关系,婶婶和姑父是姻缘关系。这些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两个词,即Uncle和Aunt,不管是父亲这边的还是母亲这边的。另外一个就是辈分之分,人们见到年长的通常就叫叔叔、阿姨,见到老人就叫爷爷、奶奶,西方人只称呼对方为先生(Mr)或女士(Miss、Ms、Mrs)。
还有一个就是泛称,中国的泛称变化较多。比如,把一位男士称为先生,也会把在某些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称为先生,如杨绛先生等;以前称呼对方为同志,也是不管男女;前些年在路上问路,会说“师傅,问个事,哪哪儿怎么走”。随着近两年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年轻男女的泛称又发生了变化,如小哥哥、小姐姐等。相比之下,英语里面的泛称比较固定,如Mr、Mrs,在相对比较熟的年轻朋友之间会用单词guys来打招呼。
(二)会话主题或内容
美国人一般不会讨论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以及家庭等。他们更加喜欢谈论体育,如篮球、棒球和橄榄球等。
东方人更喜欢问及别人的隐私问题,以示关心,如年龄、婚姻、收入、家庭生活以及孩子教育问题。中国人更喜欢谈论家庭生活。比如,逢年过节,年轻人总会面对长辈、街坊邻居等的各种追问:“有对象了吗?结婚了吗?小孩多大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是一种关心的问候,而在西方人看来,对方这样问是侵犯隐私的行为,结不结婚是自己的事情。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会话主题应尽量选择一些安全的话题,如体育、旅游、天气、音乐电影等,这些话题一般不会冒犯别人,不要轻易涉及政治、宗教、种族和性等敏感的话题,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东方人很在乎人际关系,东方社会就是由各种关系网组成的,有人情因素在里面。东方人喜欢高承诺,人们经常会说:“改天到我家去,我好好招待你。”很多时候,这种承诺只是一种客套话。听到这个话的人也会说:“好,改天一定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客套的反应,并不一定真的会去,双方都默认这并不是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承诺。如果西方人听到这个话,那他会认为你真的是在邀请他。所以,当跟低语境中的人交际时,要按照低语境的思维,按照他们的表达方式来交流,否则会陷入困境,非常尴尬。而西方人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他就是认真的。
(三)语言风格
在语言风格上,东方人采用体谅模式,讲话是间接表达的,人们比较在乎对方的感受,不愿意去伤及对方,很给面子。而西方人多采用的是参与模式,讲话很直接,开门见山,有一说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太顾忌别人的感受。
例如,面对不想接受的求爱或求助时,东方人一般不会直接拒绝。可能是因为自己羞于拒绝,或是不忍驳了对方的面,即使是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也会采取委婉的方式。相对而言,西方人会更直接,某些时候会直接拒绝。
中国、日本、韩国都是体谅模式,因为文化比较接近,多少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拉丁美洲、阿拉伯和非洲主要都是参与模式的会话。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东方人和西方人都有,所以他的语言风格两种兼有,其主流的语言风格被视为体谅模式,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主,另外一种语言风格为参与模式,以纽约州为主。很多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都待过的中国人有一个共同体会,加利福尼州人很友善,而纽约州人很冷漠,很不友好。这正是两种不同风格带给别人的不同感受。
所以,在了解不同国家的会话特点后,人们能够理解对方的说话方式,也希望西方人能够理解东方的含蓄间接,这样才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二者都无法独立在对方之外生存。文化差异会导致语境差异,语境差异又导致交际方式和风格的差异。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人们一定要透过语言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并带着尊重或欣赏这种文化的心态来学习,从而充分应用准确和地道的语言表达形式,实现更理想的跨文化交际。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