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精神
2020-08-31乌肖灵
道教是原始多神教,与傩戏、萨满教的共性都是多神信仰。自古以来,音乐都是作为沟通人神的手段,长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道教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道教文化元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浅谈道教音乐中蕴含的中国民族审美精神。
一、道教与傩戏、萨满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究其渊源,其融汇了上古巫术、秦汉神仙方术及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汉族所固有的宗教,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被誉为“中国文化之根”。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占据着重要地位,《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经典著作,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它的起源是原始的宗教崇拜和鬼神信仰,以“道”为根本信仰,融合吸收借鉴了儒、墨等思想文化,倡导尊道得贵、重生贵和、清静无为等基本教义,认为“道”生育了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包含着哲理思辨、伦理观念、人生理想、道德意识等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曾经提出“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就说明了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傩是古代的祭祀和驱鬼逐疫仪式,源于原始的鬼魂信仰习俗。它又称“傩祭”,起源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傩仪分化为“乡人傩”与“国傩”。傩戏是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戏曲形式,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它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早期民间傩仪、傩歌、傩舞等傩艺术形式,以驱鬼捉鬼、护法、祭祀、祈祷、娱神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主要采用假面具、简单道具、宗教服饰进行表演。
萨满教是崇奉多神的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拥有完整的神灵体系,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萨满作为人和鬼神的中介,具有特殊品格和神通,能为族人消灾求福。
这三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兼收并蓄,信仰和文化形态的一致性也决定了三者同源,但是受地域环境本土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融会贯通的。
二、道家音乐审美发展
中国古代三大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中,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就有两部,分别是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明清时期徐青山的《谿山琴况》。
老子将“道”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则,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也就是“自然”和“无为”,人以“道”为法,就应该服从“自然”,继而服从“道”。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儒学遭受打击,“玄学”兴起,《老子》第一章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看来,其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体现反映在音乐思想上,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为典型。全文约有七千字,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了其“声无哀乐”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心之于声,明为二物”,进一步阐明音乐本体是“和”。他所想要传递的也是前人无法论及的是,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源头之一。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琴赋》将道家大和的境界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强调自然之声之和美,并将这种自然之和与道家的“大音希声”和“至乐无声”相结合,提出“和声无象,哀心有主”的观点。道家自然超脱的出世思想,在音乐上则体现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以及对“弦外之音”这种音乐精神层面的追求,以便更好地融入自然,展现和美的境界。“大音希声”所追求及体现的则是古时人们自然淡泊而又宁静的音乐审美境界。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声无哀乐论》将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巧妙精准地融汇交织在这一论著中,从冲突到互补再到融合是长期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减史,只有经过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前进。将音乐与自然之性相结合再归结于人的本体情感,就是自然无为的音乐价值观。
徐青山的《谿山琴况》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共总结有二十四况,每况的论述中都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的思想見解,强调孤高寡合、静穆古雅的情调和风格,在“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这九况中尤为凸显。这更加贴切地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审美观念相一致,至善至美,至乐无声即“大音希声”,认为这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源。
古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不可比拟的人文价值。从古至今,它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彰显独立精神与品格的武器,书之不尽。以《溪山琴况》为例,古琴可以让人“通乎杳渺,出有入无”,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与“大音希声”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古琴作为音乐思想精神的内涵之魂,正如“俗音入耳不入心,唯有雅音万古存”,它可“明心见性”,道出音乐审美的正确取向。
三、道教音乐与中华民族审美精神
从远古至中古,祖先崇拜与自然神的信仰、通神观念的应运而生、民间社会多教的融合,都清晰地呈现了在历史文化上、音乐思想文化上的发展与趋势。任何一种宗教从创造到流传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要在保留自我、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相互借鉴、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思想,这才是核心。
最初,藏传佛教进入内蒙古地区,遇到萨满教。通过融合神道观念,产生宗教情感体验,再坚持自身制度仪式,在矛盾对立中逐渐融合,蒙古化的藏传佛教应运而生。傩、道两者互融互补,虽然道教会受到傩的影响,会受其制约,但傩戏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文化发展至今,已将巫、释、道、儒、俗兼收并蓄,信仰、音乐文化形态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独特又融合,道教与傩同根同源,更准确地说,傩(鬼神崇拜)为道源,是道教三大主要成分之一,其他二者分别是方仙信仰和道家学说思想。民间道教的另一个载体就是傩。
道家音乐思想体系孕育出诸多道教音乐家,还为千百年道家、道教的修行者指引了不同的修道途径。其本身也是道家“自然无名”深刻体验与实践的总结,为我国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乌肖灵(1993-),女,蒙古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