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苏城唱起南北“对台戏”

2020-08-31王蕴

中国收藏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楼戏台昆曲

王蕴

近期,一场名为“ 昆曲与园林——戏台寻踪”的展览正在江苏苏州中国昆曲博物馆举行。筹划展览期间,在中国园林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以及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的共同提议下,我们走访考证南北方园林戏台,将以“全晋会馆”为前身的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内7座珍贵模型修复。最终呈现的展览两个部分以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为北方园林戏台典型,以全晋会馆的古典会馆戏台以及馆藏江南戏台模型为南方园林戏台典型,二者分列两间展厅作对比展示,管窥一斑,以期呈现中国南北戏台的各领风骚与碰撞融合。

戏台,既是园中景,又有景中人。它是园林美与昆曲美的集中体现。“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临水听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水殿风来,余音绕梁。京剧由昆曲影响而来,北方园林也多有南匠参加,然而“春雨江南,秋风蓟北”,最终形成了北方戏台的高亢华丽与南方戏台的委婉雅秀。在中国戏曲的语境中,戏台是一个内涵独特而外延丰富的身份,见证了南国雅乐与中原礼乐,见证了南曲北渡与北曲南传,也见证了市井繁华与士人雅兴。

体验江南生活

宋元之际,随着杂剧、南戏的兴起,戏曲观演场所开始分布于庙观、厅堂、街道、集市、旷野、山塘等耍闹宽阔之处,另有四散于酒楼、歌馆、茶坊、妓院、官署、园林、游船等场合。至明清兩代,苏州地区由于昆剧的兴起和发展,凡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和船舫田头,都有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发展延伸出各式各样的戏台。

清康熙、乾隆朝,经济文化俱荣,江南昆剧观演场所星罗棋布,初步呈现出古戏台、馆、船、厅等观演场所之大体发展轮廓。清末民初,昆剧盛势渐为京剧等花部所替,姑苏昆剧坐城班愈趋衰落,大部分昆伶先后转入或兼搭江湖班,通常雇乌舢船作为流动演出交通工具。相当其时,缙绅文士、地主商贾等新建室内戏台演出昆剧与新剧,后兼演京剧,逐步过渡为近代半觞宾、半营业性室内观剧场所。此时城乡昆曲堂名渐次恢复,堂唱场所一般设于主家轿厅或天井内,出现“堂名灯担”。迨至民国末年,昆曲班试至北局百灵电台播唱,江南昆堂已濒尾声。

江南遂初园戏厅模型

纵观江南生活观演方式的历史转变过程,可以发现其与江南园林不可分割的发展关系。正如陈从周先生在《园林美与昆曲美》中所说:“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相互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士大夫造园临水而建的花厅、水阁一般都是兼作顾曲之所。中国园林,以“雅”为主,而昆曲之高者,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

本次展览着重体现一种江南生活的观演方式,以江南园林作为展览叙述的背景,将7座戏台模型(留园东山丝竹戏台、寄啸山庄戏台、薛家花园戏台、潮州会馆戏台、遂初园戏厅、戏船、高升台)嵌入其中,营造一种《牡丹亭·游园》中“观之不足由他遣”的游园体验。而“观之不足”,正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也是昆曲艺术的要义所在,含蓄不尽。

德和园大戏楼是极具北方皇家园林特色的大戏楼,图为德和园大戏楼复原场景。

皇家观演复原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光绪朝为满足慈禧太后对宫廷演剧喜好兴建的清代皇家第五座三层戏楼(现仅存德和园大戏楼与故宫宁寿宫畅音阁两座),造就了中国皇家园林戏台的绝唱。

德和园明确的功能划分,是对使用需求的满足,更是对中国传统礼乐的体现,有力诠释了“礼”与“乐”、“内”与“外”的区别。德和园大戏楼由二层的扮戏楼和三层的戏台组成,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戏楼。德和园是晚清帝后驻陛颐和园期间主要的观演活动场所。据相关文人笔记的不完全统计,从德和园建成到慈禧太后去世,她驻园160 0多天,德和园大戏台共伺候戏达323天(次),占驻园时间的五分之一。演戏的戏班有异平署内学、太后本宫“普天同庆班”及“同春”“义顺和”“宝胜和”等大量民间戏班;谭鑫培、汪桂芬、杨小楼等名角都曾在德和园登台表演。

德和园大戏楼是极具北方皇家园林特色的大戏楼,在策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决定将这一部分将通过场景复原的形式来呈现。我们将大戏楼的一楼等比缩小复制到了馆内一间独立的临展厅当中,当然在复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例如牌匾“驩臚榮曝”,通过设计字体雕刻无法做到完全复原,只能略作字体改动,也因为展厅的层高不够,没办法把两侧抱联复原。除此以外,场景复原基本上在展厅里达到了一个皇家园林戏台的整体效果,展览开幕以来也获得了良好地反响。为配合展厅的戏台场景,在展览同期会每天在戏台中投影播放梅兰芳、俞振飞版本的《游园惊梦》,展览的简介单页这次也特别设计为一张民国戏单在博物馆的正门以及书店发放,让观众获得一种领了戏单去戏楼看戏的代入感。

本次展览简介特别设计为一张民国戏单,让观众有一种去戏楼看戏的代入感。

升降舞台是德和园大戏楼德一大特色,德和园大戏楼外观可见三层,从上至下依次名“福台”“禄台”“寿台”。此外,寿、禄两层之间夹以暗层,寿台下有半地下层,皆安置各式机关,专为演剧服务。三层大戏台与传统戏曲舞台的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较后者单一的出将入相的出入场方式,从建筑结构及舞台构造上保障了大戏要求的多样化出入场方式。不同的出入场方式又可交互使用,可依剧中角色身份不同自由创作,而这正是传统戏曲舞台所不具备的。由于此次展览期间适逢疫情,我们并没有更多实地考察机会,也很难进行实体的文物资料交流,故而“升降舞台”这一部分的展示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仅通过平面的呈现形式,无法让观众对这一特殊戏台构建设计获得非常深刻的了解。

南北亦相融

全晋会馆古戏台、德和园大戏楼,作为展览的一虚一实、一南一北,两间展厅也分别以江南园景和皇家殿堂作为基调。作此对比展,为了使展览氛围更加契合,在辅助展品上我们也仔细琢磨,例如在江南戏台部分设计苏州园林研究专家刘敦桢先生的园林测绘图纸作为屏风背景等。

做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了解到南北戏台这个课题的可外延性,两种观演模式或许在碰撞之外,更有许多融合贯通之处。如果说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那么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正如北方的著名园林,亦有南匠参加。

文化不断交流,不断产生新的事物。或许我们可以再次深入探索,再设计策划更多切入点的展览,这也是本次展览带给我们思考的余地。

猜你喜欢

戏楼戏台昆曲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圆明园戏台考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