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探索与对比
2020-08-31孔宪波
孔宪波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6-080-03
摘 要 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实施,很多公立医院逐步社会化后勤服务。在文章中就现阶段公立医院社会化后勤服务中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运营等各方面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德国在医院后勤服务化工作方面采取的先进措施,就公立医院社会化后勤服务进程中的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进行阐述,进而实现社会化后勤服务在公立医院中得到深入的推进和完善,探讨优化措施,确保实现成熟化、多元化的后勤服务。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改政策 后勤服务 对比 探索
2000年2月,国务院体改办协同卫生部等7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社会化医院的后勤服务,只要后勤保障能够被有效提供,都应该交由社会实施,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成立后勤服务集团,推动社会化进程”。之后各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细化了相关措施,出台了指导型的意见,致力于确保社会化服务在公立医院中得以实现。原卫生部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把社会化后勤服务的目标、原则等予以明确,阐述了后勤机构、服务职能及管理方式等。2015年出台的指导一见钟情也明确,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在一次强调了社会化公立医院后勤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出台的6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一站式的后勤服务模式进行探索,确保社会化医院后勤服务职能的实现[1]。
一、公立医院后勤服务模式的转变
(一)医院后勤服务原有管理模式与弊端
在国内各级医院中,后勤管理工作一直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制约医院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性问题。医院传统的管理后勤的模式基本停留在自管自治、经验管理、散漫管理的方式上,不能有效对医院业务发展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形成有效的保障和支撑。医院传统的管理后勤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是落后的管理模式,管理效率不高,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管理,缺乏完善的评价工作机制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医院后勤管理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设备、方法和理念,要是在现代化的医院之中还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方法,势必影响了医院职能的有效发挥,对改革公立医院的要求无法适应。其二,在医院中从事后勤管理服务的人员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招工、内部转岗等方式充实后勤管理力量,有的为转业而来,专业水平较低,安于现状,竞争理念尚未形成,进取心缺乏,没有经过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和医院的长足发展相比,后期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其三为没有节约成本的意识,很多医院没有核算后勤部门的成本,因为每一位医院工作人员的绩效直接被医院的成本所决定。部分医院实行了成本核算管理也仅仅限于医疗医技业务科室,未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挖潜降耗。四是后勤服务意识不够,执行力低,办事效率低下,和当下病人、员工的高质量要求相比,后勤所提供的服务满意度不高,因此出现矛盾[2]。
(二)医院后勤管理改革的政策方向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前医院管理后勤的模式和当下医院的发展实际相比产生冲突,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改革医院后勤管理的路径,目标也非常的明确。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社会化后勤服務方案科学制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具备目标导向,及时开展经验总结,把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选择后勤服务公司的时候应该高标准、高起点,按照实施步骤,稳扎稳打稳步推进。
(三)医院后勤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探索
早期,部分医院尝试进行改革,试点进行了内部承包形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与模式的转变,最终这种内部承包的形式被舍弃。目前,在国内公立医院普遍采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做法,后勤公司由医院成立,让这些公司管理相应的人员和业务。但是,由于医院还是后勤公司的隶属单位,有医院委派公司的责任人员。这样的模式比较平稳的过渡,为优点,但是缺点也比较显著,那就是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很好实现更好的后勤管理质量和效率。其二为,由社会上的后勤供应商提供服务。医院可以在社会上选择有较强治理的社会化服务商,然后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把某些部分交由供应商承包,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后勤成本不断降低。但是,当前国内相应的外包服务上质量普遍有待提升,也影响着建立行业相关标准。供应商的天性就是获取利润,因此有的可能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而把服务质量降低。其三,由医院牵头,成立联合性质的公司。目前这种模式在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已经开始使用,由医院联合区域内的专业化工程组建股份制企业,在这个公司中把医院的后勤人员全部吸纳,进入社会化之中。这种模式的好处为不仅把成本降低了,医院也更容易监管,实现更好的效果[3]。
二、公立医院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瓶颈与处理方案
(一)人员分流问题要充分考虑现有人员的逐步消化。
由于历史原因,各医院后勤队伍人员均存在来源复杂、文化程度不高、各种用工机制并存等各种问题。如何将现有后勤人员进行分流与安置,确保医院稳定发展是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第一步难题。将原有后勤人员进行多渠道分流,部分临近退休人员可办理内部退养,中青年人员进行岗位转岗。可将污水处理、锅炉房等部分安全责任性岗位不进行社会化,统一单独设置岗位,通过再培训等方式安置部分原有人员,利用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消减原有人员。
(二)医院与医护人员对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接受度
采用社会化管理医院后勤服务模式以后,特别是将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供应商以后,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对后勤社会化的服务模式接受度差,认为医院出资购买服务,物业公司应该无条件的服从与配合。社会供应商与医院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和管理模式的不同,双方需要一个过度时期进行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三)社会供应商对医院工作要求的认知与熟悉
不论是本地的社会供应商还是国内外大品牌的物业服务公司在為医院提供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基本用工均是以本地招聘为主,只有部分主管、经理等级别的管理人员由公司选派。社会供应商的各级别管理人员对服务单位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的熟悉掌握都需要充分时间去落实。新招聘使用人员对医院工作流程的认知、熟悉以及服务流程优化提升均需要一个培训和掌握的时间过程。在此时间阶段,医院与社会化公司需要共同努力度过这个磨合期。
三、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风险与规避
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利于医院进一步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节约医院运行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但同时存在各种风险。
(一)引进两家或多家社会供应商进行比较服务
社会供应商进驻医院以后,基本对医院后勤保障运行体系进行了全面接管,医院后勤工作以服务监管为主。社会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与管理出现问题将对医院整体医疗服务和运行产生影响。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引入竞争机制,进行评比、监督考核等多种方式提升社会供应商的服务质量。
(二)后勤人员的工作职能要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对社会供应商的监管作用
原有后勤工作人员是一线工作者,是具体操作管理维保各种设备、提供保障服务的实施者。引入社会供应商以后,要进行由工作执行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如何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对社会供应商进行有效、直接的监督监管是后勤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转变。要鼓励后勤人员通过主动学习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工作能力。部分单位将医院原有医护人员、临近退休人员转岗到后期服务部门,不具备专业技能和后勤管理知识是不可取的。
(三)医院应与社会供应商签订完善的服务合同
社会供应商是以盈利为目的商业公司,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供应商的遴选、考察、论证、招标采购等各项工作结果的落实,最终体现在服务合同条款约定中。服务合同是双方履行权利与义务约定的法律依据。所以在招标采购与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要对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核与详细的约定,不能存在歧义条款和模糊条款,要有利于合同双方的执行。
(四)加速医院文化与公司文化的融合
在社会供应商进驻医院以后,会存在两种管理制度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服务目的的不同。社会供应商应以满足医院服务需求为主,尽快做出适应性调整。医院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尊重公司的管理,不要过多参与到具体工作的分配、措施落实等方面,监管到位不越位的和谐共处。
四、德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模式探析
20世纪中期以来,欧美等国家开始把后勤服务企业在医院中建立。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发展,这些国家的大型医院都实现了自身后勤服务的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德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年代开始社会化医院后勤,服务种类主要包括保洁、洗涤、餐饮和设备运行维护方面的后勤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在20世纪80年代百分之百实现了社会化,第二类在21世纪初期通过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达到 80%的外包率,第三类主要采用单项或临时外包,达到60%的外包率。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国外医院特别德国的医院在后勤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起步较早,有着国际先进的医院后勤管理经验。
(一)德国医院后勤管理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国外具有显著的医院集团化趋势,在信息系统的运用下,共享资源、效率提升,运行的也比较安全,成本降低等。德国把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引入公立医院,借助优化流程,控制成本、集中采购、制定标准等措施把效率提升,控制开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特改变了法人治理结构,主要为公司化和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化指的是借助公司法人形式,逐步的在政府管理部门之中把公立医院分离,变为一个实体,进行独立经营,在对社会效益进行兼顾的基础上,致力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公司化指的是公立医院变为企业法人,运作模式和企业无二。
(二)外包供应商服务的标准化
国外医院异常重视标准化建设,以此保障医院的运行,把后勤服务标准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德国很多医院把餐厅、洗衣、保洁等很多后勤服务都进行外包。德国相关机构特别制定了医院管理和服务标准,其医院所有的后勤服务必须满足这个标准,截止2010年德国有三分之二的医院通过了这项认证,达到这项标准。
欧洲最大的物业管理公司之一,德国科律服务管理集团开发了全球保洁管理中第一个保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医院保洁的标准,通过了欧盟认证,当前德国医院中有数百个单位正在使用这一管理系统,并且正在欧洲、亚洲、北美等其它得去进行深化应用推广。这个系统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和卫生管理相关的所有内容,使用图形的方式开展检查和评定结果并进行分析,以往保洁管理比较复杂,通过其引导变得非常简单。最终自动收集相关的数据,然后进行有效的整理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医院高度重视高素质后勤管理人员的引进与培养
国外很多医院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聘亲的时候,对专业的限定非常严格,必须为医院管理专业,岗前还有专门的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轮训,需要对相应的管理知识和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德国有一家大学开设了医院技术管理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专门的后勤管理人才,每年招生人数为120名。学生毕业后还会进行相应的培养,然后步入医院担纲后勤院长职务。
(四)德国医院后勤服务的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性强
大量的计算机管理在德国后勤管理系统之中应用的较多,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这一点在大型公立医院之中更为显著。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表现:其一,中央电气计算机控制体系,这个系统组成单位主要为空调、消防、电力等,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传感器,自动的进行闭合开关,打开开关,及推进故障自动查找工作。其二是医疗气体系统,这个系统由真空吸引、氧气、麻醉气等等组成,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对各种压力进行自动调节,实现主动预警。其三是自动化的远程传递信息系统。医院中的煤气、锅炉、医疗气体等提供单位不同,但均为专业化的公司,所以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安全监督机制较为完善。相关法律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保障他人的人身安全,从而确保在各系后勤系统管理之中有效作用,从根本上确保质量。
五、推进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推行社会化医院后勤服务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利于在医院运行中节约成本、降低支出,是医院提升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是医院后勤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转变与变革,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一个巨大转变,需要公立人员在人员配置、设备优化、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变。因我国在社会化后勤服务推进过程中起步较晚,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政策和医院自身资金、人员方面的本土性因素,所以这个推进过程也是社会化公立医院后勤服务模式的一个探索和固化的过程。不论各医院推行社会化后勤服务模式是否一致,进度是否存在差异,但所有社会化医院后勤服务的方式与模式的确定也必须以最终适合医院发展需求为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晓鸣.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探索[J].管理观察,2018(4):182-183.
[2]林惠琼.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探究[J].当代会计,2017(12):64-65.
[3]唐蔚蔚.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中国医院[Z].201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