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2+X田间肥效试验初报
2020-08-31胡后磊任齐燕
胡后磊,任齐燕,胡 燕
(砚山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砚山 663100)
1 试验时间和地点
1.1 试验时间
2019年3月~2019年10月。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砚山县干河乡碧云村委会马鞍山村小组,生姜种植地,东经:104.378582,北纬:23.704069,海拔1496m,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765 mm。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土壤情况
红壤:有机质:37.7(g/kg),水解性氮:132(mg/kg),速效磷:42.3(mg/kg),速效钾:304(mg/kg);前茬作物:玉米。
2.2 供试肥料
尿素(N=46%)、普通过磷酸钙(P2O5=16%)、硫酸钾(K2O=50%)。
2.3 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生姜,品种:本地小黄姜。
2.4 试验设计
选择中等肥力田块,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设4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试验处理见表1。
2.5 施肥方法
打塘后施基肥,40%氮肥和钾肥及全部磷肥、一次性做基肥,60%的氮、钾肥作追肥,一般进行三次追肥:1~2个分枝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主要施用40%的氮肥;于立秋前后结合拔除姜草来进行第二次追肥,施用20%的氮肥、20%的钾肥;当姜苗具有6~8个分杈时进行第三次追肥,主要施用40%的钾肥。
表2 不同处理小区实收产量
2.6 试验过程
3月24日犁地、划小区(小区长5m,宽4m),打塘(30cm╳25cm)种植生姜种,种植密度为每小区256株,折合种 8534 株/667m2;分别于5月20日、6月23日追肥两次;分别于7月18日、7月26日喷施农药两次(药剂用50%代森锌),10月29日取样考种、收获测产。
3 不同处理小区实收产量结果分析及方差分析
由表2可以得出:各处理生姜小区实收产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2、3、4分别比处理1产量增加157.8kg/667m2;、163.3kg/667m2;、208.9kg/667m2;,增15.19%、15.72%、20.11%。小区实收产量方差分析,处理间SS为67.4492、df为3、S2为22.4831、F为100.7960、P值为 0.0001;重复内SS为0.2217、df为2、S2为0.1108、F为0.4970、P值为 0.6314;误差SS为1.3383、df为6、S2为0.2231;总变异SS为69.0092、df为11。得出:处理间P=0.0001<0.001,说明各处理产量差异明显,达显著水平,重复间 =0.6314>0.05,说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表明该试验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处理间,重复间产生的误差较小,试验数据可靠。小区实收产量处理显著性多重比较,4个处理显著水平5%依次为a、b、b、c;4个处理显著水平1%依次为A、A、A、B。得出:处理1比处理2、处理3产量差异显著,比处理4达极显著水平,处理4比处理3和处理3产量达极显著水平,而处理2、处理3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4 结论
在土壤有机质37.7(g/kg)、水解性氮132(mg/kg)、速效磷42.3(mg/kg)、速效钾304(mg/kg)肥力的条件下,不施氮区与是施氮肥区产量差异明显,达到极显著差异。70%优化氮区、优化氮区、130%优化氮区相比,施氮肥越多生姜长势越好,产量越高,但未达到显著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