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永仁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20-08-30李云双

云南农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

李云双

(永仁县永定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永仁 651400)

近年来,永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州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各族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紧紧围绕“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重点突出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四个优先”具体要求,贯穿于思路确定、政策出台、责任落实、措施落地等方面,乡村振兴战路呈现出氛围浓厚、全面发力、由点到面、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目前已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抓好基地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以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有序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动产业基地建设。截止2019年12月,全县累计依法规范流转承包土地1123.26 hm2,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5.9%;流转林地1万hm2,促进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种植杧果5333.33 hm2,种植油橄榄4000 hm2,有优质板栗1万hm2、核桃8000 hm2、蚕桑2180 hm2、枣类1333.33 hm2、葡萄 1000 hm2、冬桃 733.33 hm2、樱桃533.33 hm2、石榴533.33 hm2,建成油橄榄、晚熟杧果、葡萄、小枣万亩种植示范基地;培植了玉米冲金丝蜜枣、落水洞樱桃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示范村;规划打造了哲林杧果、太谷油橄榄、和立葡萄等一批现代农业庄园。狠抓永仁黑山羊、生猪、优质家禽产业发展, 2019年实现肉产量2万t,畜牧业产值7.5亿元,增长4.2%;深化沪滇扶贫协作,积极推进实施“楚品入沪”工程,成立上海(永仁)蔬菜产销对接基地,为永仁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引进外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引领,以农业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突出永定云龙晚熟杧果、莲池油橄榄2个片区重点。莲池片区引进了太谷公司、欣源公司等6家公司种植开发;永定片区计划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建成集2666.66 hm2晚熟杧果示范园、杧果精深加工厂和通用机场、星级精品酒店、生态公园及金沙江峡谷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项目。目前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云龙杧果庄园已经完成二期建设,完成投资1.7亿元,种植杧果2533.33 hm2。

(三)狠抓科技示范,提升农产品品质

注重永仁品牌培育,奖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三品一标”认证。全县累计1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土地面积达2.36万hm2。永仁“野森达”牌松露获批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云南名牌产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启动松露地理标识产品的创建工作,全面争创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晚熟杧果之乡、中国早熟板栗之乡、中国松露之乡,打好永仁“阳光牌”和“生态牌”。

(四)着力攻坚生态宜居,最美农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打造外普拉村、中和老街村民小组旅游特色村。对已完成整村危房改造的村庄,提升完善村庄风貌,并在村与村之间布局公益设施和旅游景点。对新实施的易地搬迁村,一步到位建成美丽宜居村庄;对城市、乡(镇)周边的村庄、“千户村”和小集镇,整合相关项目重点实施管网入地、排污工程,配备全村庄功能,同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县蓄水总库容达1.27亿m3,在楚雄州率先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县实现村村通、乡乡通油路,63个行政村全面实现硬化,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 988户。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280个,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335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五)大力培育乡风文明,弘扬时代新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地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了村规民约,普遍建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基本遏制了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通过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农业产业链不长,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仅达到44%;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品牌培育滞后,楚雄州有400个绿色食品获得认证,永仁县仅有16个;杧果、油橄榄等重点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带动农民增收的实效不明显。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短板。山区一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发展的瓶颈尚未根本打破,耕地质量差,高稳产农田(地)面积比重小,旱地、坡耕地面积比重大,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干旱缺水。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户,家庭农场112户,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0个,但是规模不大、管理不规范、带动能力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四是城乡融合发展不充分。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还需进一步改善,农村土地等资源没有实现资产化,农村金融改革仍未破题,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平等交换、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五是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有待强化。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部分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农村赌博、封建迷信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农村党支部后继乏人,极少数干部存在作风不实、优亲厚友等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一是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强县行动。重点打造晚熟杧果综合产业园、金沙江低热河谷油橄榄产业园、早熟板栗产业园、松露产业园、生猪养殖产业园、云岭牛产业园、蚕桑产业园和农业电商科技创业园,打响永仁“绿色食品品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加大农业“小巨人”培育力度,集中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带动广大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到2020年底,新增“三品一标”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10个以上。持续开展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

(二)探索建立长期连续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通过整合各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建立长期并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帮助乡镇、林农树立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信心。围绕实现发展4.67万hm2经济林果,大力发展绿色种养殖业、绿色加工业、绿色乡村旅游,不断扩大经济林果和作物种植规模,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三赢”。

(三)创新方式吸引多方资金投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在争取中央和省、州各部门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三权三证”抵押贷款工作,充分发挥高原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品牌优势、气候优势,包装组合扩大融资功能和融资亮点,通过政府投资、民间投资、银行借贷、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解决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四)坚决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攻坚战,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要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加强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整治垃圾乱倒、“垃圾围路”“垃圾上山”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三是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把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统筹整合起来,在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旅游景区集中连片进行着力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美丽乡村。

(五)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创评,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民族“艺术之乡” 创建。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回乡退休干部、退伍军人、文化能人、返乡创业人士等新乡贤的作用,积极传播文明理念,涵养文明新风。三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大力整治和破除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薄养厚葬、赌博败家等陈规陋习。

(六)深化农村改革动力,强化乡村振兴支撑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和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应尽快调整充实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与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作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动员群众,组织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