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的标签与成见
2020-08-29李浣沙
李浣沙
在笔者接到约稿的时间段,一档节目正在各大S级综艺的对撞中异军突起,那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30+的姐姐们逆龄成团”,标新立异的选题,让看惯了传统女团选秀的观众们充满期待。他们一面希望自己pick的“酷飒”姐姐们一路过关斩将、逆风翻盘,一面期望在温柔甜美的主流审美中,通过节目塑造的成熟女性群像,为自身寻找到独立女性的对标样本。
但随着节目的深入,很多人开始发现,“30+”和所谓“独立”、“成功”、“自信”,似乎并不存在着本质联系。比如一些选手尽管事业小有成就,但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并不得体,用一味的自我牺牲让队员产生负疚感,打压得队员丧失自信;一些选手业务能力突出,但缺乏管理和协调团队的能力,遇到事情不敢表达自我,选择冷处理,导致团队氛围不够和谐;还有更多实力表现力俱佳的选手,都或多或少因为缺少舞台等外界因素,一直徘徊在不温不火的状态。
西蒙娜·德·波伏娃
或许你也能从这档半真人秀节目里找出一些具有成熟女性特质的人,比如大方稳重的万茜,比如爽朗霸气的宁静,但是她们仍然有着各自的性格缺陷,与我们想象中的“独立女性”有着些许的区别。
“独立女性”究竟该有什么样的特质,这其实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因此常谈常新。从女权主义的历史来看,女性为了回复自身的独立与自由,经历了与多方势力长时间的抗争与角力。最初,女性的努力方向是要摆脱其在家庭关系中的经济依附和情感依附,两者之间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著名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里这样解读:
“起先,她们接受了妇女的传统命运:丈夫、房子、孩子;要么她们经历了凄苦孤独;要么她们把希望寄托在多少失败了的事业上;当她们把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一个精英时,她们看到了拯救自己生活的机会,便狂热地投身于这种希望……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即使允许她独立,爱情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道路;承担自己生活这种事是令人焦虑的。”
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的限制与压迫导致女性在经济上的依附地位,而文化意识形态层面对女性第二性别的塑造,以及对爱情“超越一切”的解读等等,都让女性更加自愿地去完成这种双重依附。
《三十而已》海報
现如今,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正在改变,女性的独立意识也正在逐渐觉醒,尽管如此,女性仍然没有摆脱社会对于自身形象的刻板塑造,有趣的是,这种塑造有时恰恰来自渴望独立的女性自身。
在近期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谣塑造的角色顾佳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尽管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一位全职太太,但她理性智慧、温柔坚强。外能帮衬自己的丈夫搞定公司上下大小事情;内能通过厨艺、关系帮助自己的孩子上到全市最好的精英幼儿园。拥有完美双商的她俨然一个非典型性“独立女性”。
尽管如此,仍然有些观众表示,顾佳线的剧情让人感到压抑。这种压抑从何而来?一方面,顾佳的角色塑造太过于全知全能,这样一种近乎“神化”的女性形象,给了“独立女性”微乎其微的容错率,她们必要做到事事完美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宠爱;另一方面,处于新贵阶层的顾佳一直试图攀升到更加顶层的上流社会,这样一种目标设定和价值取向,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独立女性”的成功模式,让那些没有“野心”的普通女性们望而生畏。
独立女性,是否意味着成功的事业、时刻的自信、强大的气场与能力、温柔又不失格局的内心?不可否认,这些品质都是优秀的,可如果只让一种形象代表所有独立女性,我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20岁时,女孩们憧憬着自己的30岁,那些美好的景象往往来自社会的塑造和想象。几十年前,女孩们憧憬三十岁的自己家庭幸福,成为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妻子;二三十年前,女孩们憧憬三十岁的自己嫁给爱情,工作安稳;十年前、五年前,女孩们期望自己的三十岁能够事业有成、独立强大;而现在的20岁女孩们该有怎样的憧憬呢?希望她们敢于“乘风破浪”,永远有着属于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