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传播与比较
2020-08-28
海南岛是我国方言交错的典型地区,在其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汉族、苗族等民族移居于此,为多民族聚集区。虽然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某些民族特征已被同化,但其民族方言这一基本特征并未消逝,而是被世代延续和保留下来,形成了众多海南方言。《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比较研究》(张惠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一书研究了海南岛及周围语言,为探讨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前海南居民使用的方言及语言达14种之多。这些典型的海南方言都保留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积存着海南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蕴藏着民族世代相传的独特地域文化。海南岛及其周围语言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其典型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语言文化之所以能够随历史发展而被延续和保留,主要得益于这种语言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更是为海南岛及其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和良好的语言传播生态。
一、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语言是文化系统的一种承载方式,语言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生态的平衡性。语言生态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是维持人类文化发展及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正如该书所言,海南岛被称为中国方言岛,其通行的彼此不可互通的方言达14种,这些方言自成一体,民族文化的印记非常鲜明。如黎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中独立的一支语言,黎语为壮侗语,源自骆越语枝;军话则是昔日留守军士所说的西南官话;而付马话则被誉为方言岛的活化石,这是其非常古老的缘故。这些海南岛方言共同汇聚成了移民文化宝库。海南岛方言的丰富也折射出了丰富多元的语言文化。正是这些方言文化所处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其原始韵味得以保存并流传。
该书指出,在海南岛,每一种语言文化都是传统民情风俗及历史文化的承载和记录,在地域文化中的补白作用和记忆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丰富的海南岛方言承载着丰富的语言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元素,其能够激发出民族文化的创造能力,能够形成鲜明地域特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环境。从语言资源理论方面看,误用或浪费语言资源则会导致社会性问题。在语言文化传播方面,需要做好语言资源确认、利用和发展的工作,对海南岛及其周边语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和咨询,注重海南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重视和加大海南岛及其周边方言的挖掘和传播力度。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普通话的普及及推广,海南方言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文化充斥于各大网络平台,这为海南岛方言文化的传承带来极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海南岛居民的外地就业以及外地人在本地就业,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发展,在此融合过程中,海南岛方言也会受到外来语言的冲击。这对海南岛方言的传承及丰富性的维持都带来一定的挑战。当然,这也为海南岛方言文化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海南岛居民在外地就业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语言文化带至就业地,会给当地的语言文化带去一定的影响,尽管有时其影响力不是很大,但其仍是能被认知的,这对于海南岛语言文化的传播体现出时代的便利性。同时,外来人员到海南岛内就业,虽然其能够将自己的语言文化带至海南岛,但同海南岛语言文化相比,其影响力终究是比较小的,甚至极易被海南岛语言文化所同化,从而形成更利于海南岛语言文化发展的语言生态环境。
二、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及比较
(一)传播现状
当前,全国地方媒体纷纷制作了地方方言类的文化节目,广电节目的本土化报道,既挖崛了地方文化,也是对外地信息和文化进行本土化的解读,这样不但能确保地方文化的完整,对地方认同感的维系也具有重要作用。海南岛媒体也做了相应的工作,在广播电台开设了海南话广播栏目,开设以来受到海南听众的喜爱。同时,海南岛广电系统还开设了方言版的室内情景剧、“呀诺哒嘀”节目等,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收视率非常高。“海南吧”深受海南岛内、外网友的喜爱,是传播海南岛文化和语言的重要平台。各种媒体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以乡音乡韵的方式讲述乡间故事,将本地信息环境同海南岛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为民族语言日行渐远的文化归属感有效提供了补偿。海南岛方言类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充分反映了民间文化和语言文化强劲的生命力,显示了语言文化的自我修复能力。
然而,海南岛语言文化传播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新媒体时代,多种传播及信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文化及传播的多元性更加突出,而传播媒介则成为保护地方方言、实现社会联系及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推广及提升地方方言及地方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传播对挖掘及传播地方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海南岛语言文化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地方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其语言中充满哲理和智慧的俚语、谚语,但这些俚语和谚语中难免会夹杂些消极、庸俗的词汇和低俗粗话,这些都需要语言文化工作者在传播时加以甄别。传播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本地节目的文化价值,吸收地方文化和语言文化的营养,传承地方文化精髓,且在法律法规内创新语言传播,在建立区域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意识观念的基础上探讨海南岛语言文化的传播路径,探讨其语言文化发展的出路。
(二)新媒体时代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
该书指出,海南岛是多方言多语言的地区,临高语、黎语、苗瑶语、村话、海南闽语等十多种彼此不相通的方言和语言共存于海南岛。但各种民族语言及方言都具有独特性,而独特中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海南岛少数民族的语言同汉语相比存在许多的古韵美,汉语对海南岛周围语言的影响也较大。比如村话、临高语、黎語中的“皮”都以“囊”来表示,而古代汉语则是“皮囊”的联用,即人或畜的躯体。同时,布依语、泰语、壮语等方言中的“一”来自“鸟”,是“鸟”的变读。“二”则来自“双”,而汉族语言中的数字“一”“二”则是横线数来表示。在历史的演进中,汉字和汉语在海南岛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岛四面环海,其居民多是移民,被称为移民岛,来自各个地方的移民带来了多样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并在海南岛碰撞交融,在此多元文化发展中,海南岛方言和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态。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应基于此独特性来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南岛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但其民族语言的使用率和传播度在逐渐降低,这就给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带来消极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其传播和传承,以挖掘和利用海南岛及周围独特的语言文化。
语言意义的传达只能在人们的相互沟通及交流过程中来实现。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可以构建新媒体社群,利用群内交流及沟通的方式来传播和使用海南岛语言,以此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方言进行保护。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实现某种共同目标而设立的虚拟群体称为“群”,这种群能够促进群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方言的发展及传播。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短视频、抖音等传播以海南岛方言为主的综艺节目,以此来传播海南岛方言文化。
同时,在传播海南岛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优势,比如其互动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等。海南岛语言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开发相应的翻译功能,如开发具有此翻译功能的方言版地图导航、App等,或以讯飞语音输入软件推出海南岛方言版的语音输入功能,以支持和传播海南岛语言文化。
当然,在新媒体时代,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需要注重网络平台下的方言文化宣传,以新媒体平台发展和传播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为此,除在社会生活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外,还应转变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灵活应用PPT及动画等新媒体技术,制作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海南岛方言动画或课件,以丰富的媒体形态和教学方式去呈现海南岛语言文化。同时,学校或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歌咏比赛等文艺节目,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方面的展览及影视作品,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化,进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化。
总之,《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比较研究》一书为研究海南岛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较为丰富,方言种类多种多样。这些丰富的方言文化不仅是海南岛各民族的特色瑰宝,也是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传承和发展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也是维持各民族特色文化生态的平衡。新媒体的发展为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路径。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能够在生动直观地展现民族艺术的同时,强化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传播效果。但是,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方言文化的同时,要注重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的特性和民族性,应从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实际出发开展宣传及传播活动,不断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海南島及周围语言文化传播的方法及路径。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去挖掘、利用和传播海南岛及周围语言文化,使其使用率得到提升,切实得到继承和发展。
{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规划课题“三沙语言主权情况研究”[HNSK(QN)18-71]的阶段性成果}
(龚韶/硕士,三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