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美中竞争不是新冷战
2020-08-28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8月27日文章,原题:中美竞争不是新冷战,它远远更复杂、更长久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在滑向对抗。从一开始围绕贸易和科技紧张的竞争,到目前超出了经济领域。许多人因此认为,世界正濒临第二次冷战。
用冷战来框定我们对中美竞争的理解是冒险之举。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托兹所言:“对美国人来说,‘冷战2.0的吸引力部分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第一次冷战是如何结束的。”
对于历史过于自信的解读,正以危险的方式加速推动对抗。虽然冷战是一场全球性较量,但其在亚洲和欧洲的发展却截然不同。最明显的是,冷战前30年,亚洲相当平静。相比之下,欧洲处于长期高度紧张。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亚洲冷战结束的时间和地点也与欧洲截然不同。在亚洲,没有“柏林墙倒塌”时刻,没有民族解放的“春”潮。从某种程度上说,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标志着冷战在亚洲的结束。这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使苏联边缘化,又使中美之间建立了长达40年的大国友好关系。
但两者最重要的区别是,在欧洲,共产主义被打败了,但在亚洲它却长盛不衰。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走苏联的路。相反,中共现在掌管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着高度的内部合法性,并管理着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们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他们的自由民主模式已经永远战胜了所有挑战者。世界得到的教训似乎是,除了开放市场、实现政治自由化和释放经济活力别无选择,否则就会被抛在后面。
我们今天面临的风险是,华盛顿和其他地方的政策制定者仍然相信这一前提:可以用打败苏联的那套战略和优势赢得第二次冷战。
华盛顿及其盟国许多领导人的言谈均反映了这种信念。他们认为,西方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中国矛盾重重。因此,在全方位的竞争中与中国对峙应该是相对容易的。这些西方领导人像那些知道自己支持的球队胜券在握的观众那般自信。
但实际上,认为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特别适合当下的人都是妄想。这种观点还严重误解了被他们置于地缘政治视野中的对手的性质。苏联最大的败笔也许是对其所管理的经济和所领导的人民的无知。然而,中国也许是迄今最专注于国内的大国。党的精英们非常清楚他们所建立的体制的优势和弱点。毫无疑问,中国面临从环境恶化到腐败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但事实证明,中共在克服内部困难方面极有效率。中国还表明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成功并不需要遵循自由主义模式。
视中国挑战为冷战重演的最大问题在于,西方领导人似乎对自己所面对的对抗规模没有足够的重视。鉴于中国的体量、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及其科技的先进性,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竞争升级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代价。所以,我们不应漫不经心地重拾过去,而应该竭力避免双方的竞争失控。▲
(作者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尼克·比斯利,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