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2020-08-28丛叶舟
丛叶舟
从剧种差异到角色特点、从故事情节到念白唱段、从身台形表到唱念做打。在校园戏曲各类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众多通过讲座、赏析展演逐渐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的学生群体们便开始进行更深入的戏曲体验。
近年来,上海市逐步加大中华传统戏曲艺术在全市中小学、高校中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并通过机制的完善、手段的创新,培养一批喜爱戏曲、懂得欣赏、乐于尝试的青少年戏曲爱好者,为中华戏曲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丰沃土壤。围绕“戏曲进校园”的主题,借助上海市民文化节这一品牌项目,上海市文旅局联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联等相关区和单位,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如:戏曲赏析讲座、戏曲夏令营、戏曲展评展演、市级比赛等,对在校学生群体加大中华传统戏曲各剧种知识的推广力度,降低接触戏曲艺术的门槛,让学生们学会欣赏戏曲,使中华传统戏曲艺术为青少年群体所接纳。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发展,上海在举办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中逐步寻找到一条行得通、踏得稳、走得顺的校园戏曲推广之路。
舞台是给予戏曲爱好者们最好的礼物
2013年3月,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应运而生,以生活、工作、学习在上海的普通市民为参与对象的市民文化节十大市级赛事也面向全市发动报名参赛,市民戏剧大赛(小品、话剧、戏曲)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大赛历时5个月,经过社区初赛、区级复赛、市级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100支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优秀市民戏剧团队”,其中,戏曲门类占据50支,赛事开展过程中,众多少儿戏曲选手崭露头角,在这一偏“老龄化”的艺术门类中,他们的身影为中华传统戏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此后,每年的市民文化节市级赛事中,市民戏曲大赛便成为了保留赛事,2014年市民相声大会、2015年中华戏曲演唱大赛(京剧、沪剧、曲艺),都成为了当年市民文化节的看点与亮点。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赛者们的表现也吸引了主办方的注意,这让各方都逐渐意识到年轻群体对于戏曲艺术发展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戏曲在许多人心中都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容易被人们敬而远之,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很“难”接触到戏曲,如此一来,戏曲好像就只能活跃在老一辈“戏迷票友”的圈子里。殊不知,戏曲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压轴”“行当”“亮相”“叫板”“龙套”,这些在日常交流、行文用语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正是从戏曲艺术中衍生而来的。《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今,学生群体对音乐、舞蹈、器乐、美术等课外特长的学习需求相对较高,且学习成本、门槛尚可,各类考级、演出、赛事也是五花八门,特长学习之余孩子们也能有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所以家长也愿意用这些普及性较高的艺术门类充实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而戏曲则相对冷门,接触机会少,教育机构匮乏,戏曲学习氛围淡薄,交流演出、赛事等展示平台不足是制约戏曲艺术在青少年中普及的几个主要因素。
2016年开始,上海市民文化节与市科艺中心、市剧协、嘉定区文旅局紧密合作,将参与人群聚焦全市所有在校学生并开展“青少年戏曲演唱大赛”。经过几个月的比賽最终评选出了“百名校园戏曲之星”,并在嘉定区的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了盛大的百强颁奖仪式和优秀选手展演活动,现场也吸引了1000多名在校学生入场观看。在保利大剧院专业的舞台上,各剧种国家一级演员作为大赛的评委导师与小选手们同台献艺。自此,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展与传承也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2017年市民文化节举办了“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和“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在传统知识大赛中,组委会邀请众多戏曲名家和戏曲专业学者,将戏曲知识、常识以最浅显易懂的文字归纳成知识点和题目,在网络、报纸上集中发布,并集结成册,向许多戏曲特色中小学校发放传阅。2018年、2019年、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也继续面向全市在校学生连续举办“青少年曲艺大赛”“校园中华戏曲大赛”。
戏曲是一门舞台艺术,舞台则是给予戏曲爱好者们最好的礼物。几乎每年都举行的校园戏曲大赛也逐渐成为了在校戏曲爱好者们定期交流学习成果,展示校园戏曲风采的常设舞台。通过比赛去判定参赛学生们戏曲水平的好坏优劣,相信这也并不是主办方举办这项赛事的初衷。赛事设立的奖项名为“百名校园戏曲之星”,100名获奖选手不分等次、不设排名,细细想来,主办方也正是想通过如此的奖项设立,使比赛去除功利,让孩子们在舞台上抛开成绩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舞台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戏曲风采。
浇灌一株株戏曲新苗,静待花开
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在校园中的普及、推广与传承,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于2017年专题设计推出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进校园暨“传承·传播”—上海中青年戏剧家讲演系列活动。活动重点邀请了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严庆谷、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国家一级演员朱俭等共14位在圈内外著名的戏曲名角儿、专家教授担任“市民导师”。2017年底在宝山区举行了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成立暨宝山区戏曲进校园启动仪式。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专家导师们奔赴全市16个区,走进100多所中小学、高校,开展了近150场讲演活动。导师们的讲座选题丰富多样,如《小丑说戏—京剧表演艺术导赏》《净听双声—昆曲艺术普及讲座》《沪剧历史与发展》《评书与当代社会的缘》等,讲解深入浅出、互动性强。这一堂堂特别为校园学生群体策划设计的“赏戏团”讲演课程,其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欣赏戏曲艺术。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讲述的方式也是别出心裁,名家导师们将“在一个真实的舞台上,演员孙悟空是怎么变到铁山公主肚子里去的?”“水浒里的石迁是怎么真的吃下一只着了火的鸡?”“刺杀旦又是怎么一回事?”等一些在戏曲当中有趣的内容和知识点,通过网络语言化的新颖提问形式,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了解戏曲的奥秘和魅力。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同样也能了解到许多历史故事、文学人物、美学精神、传统习俗、道德规范等,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的精粹。而在学会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同样也要让学生们学会欣赏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培养。艺术的本质就是审美,戏曲之美则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美,故事的唯美、服化的精美、唱词的韵美、身段的形美,再配以名家们的字正腔圆、一颦一动,戏曲艺术无处不散发着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赏戏团”讲演课程走进校园的过程中,主办方与市教委、市剧协通力协作、排除万难,尽可能多地将课程送去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学生能接触到戏曲艺术。从最初仅有几个戏曲特色学校举手申报,到全市各区各级学校积极申报,从一学期一场、到一个月一场,从浅尝辄止到欲罢不能,“赏戏团”活动进校园给学校师生们带去了欢乐时光与美好回忆。许多老师也在课后纷纷提出,学校会开设戏曲兴趣小组、戏曲沙龙,也表示如果主办方能给学校更多的课程派送,学校也一定会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另一方面,名家导师每堂课也会带领许多专业戏校的学生一同进行讲演,这使得“赏戏团”活动有了进一步和戏曲学校联动合作的机会,也让戏校的学生获得了更多实践的展示的舞台。这种多方合作、互惠互利的形式,使戏曲在校园的推广之路更受欢迎。
开设更多的课程、走进更多的校园,名家们的言传身教,相信这只是一个校园戏曲普及的起点,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有趣的现象,名家们在各个场合讲述各自学戏阶段的趣闻轶事时,都对自己第一次看戏或接触到戏曲的经历记忆犹新,也正是这看似机缘巧合的际遇,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棵戏曲艺术的新苗,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场精彩的“赏戏团”讲演课程,往往正是学生们打开戏曲艺术大门的钥匙,也许下一个戏曲名家此刻就正在学校的大礼堂里,懵懂地模仿着舞台上名家的身法、哼唱着着方才学到的唱词……
“文教结合”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为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等相关活动的保障工作,从2016年开始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与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充分协商合作,向上海市财政申请“文教结合”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专项资金100万元,全部用于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戏曲演唱大赛和颁奖展示的开展,也为全年校园戏曲普及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2017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戏曲教育活动。为加大戏曲进校园的推广力度,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委会办公室向上海市财政申请“文教结合”专项经费175万元,开展“莘莘有戏”青少年戏曲普及系列活动。该笔经费在继续开展2018年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的基础上,增加了“赏戏团”名家进校园这一项目,计划在一年中进入中小学、高校开展近百场赏析讲座,线下惠及学生达10万人次,同时,主办方每年也挑选20场精品课程进行多机位全程录制,并通过后期制作编辑成网络课件上传至上海数字文化馆平台,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们能足不出户地观摩戏曲名家赏析讲座。
从2019年开始,“莘莘有戏”青少年戏曲普及系列活动也被纳入市教委“文教结合”专项资金三年行动计划,并计划从2019年至2021年每年申请经费约150余万元。在有了充分经费保障的同时,系列活动将在未来的三年中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与上海市民文化節这一品牌项目相结合,继续联合市教委、市剧协等相关单位,开展一系列校园戏曲普及推广活动。“戏曲进校园”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也正是依靠多方的努力,项目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并逐步达到各方所期待的效果。
校园戏曲普及的探索与未来
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主办方逐步寻找出一套较为有效的推广方式,通过在校园中开展“赏戏团”普及讲座,使在校学生能逐步了解、认识戏曲之美,从剧种差异到角色特点、从故事情节到念白唱段、从身台形表到唱念做打。在校园戏曲各类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众多通过讲座、赏析展演逐渐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的学生群体们便开始进行更深入的戏曲体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每年的暑假都会开设“戏曲夏令营”,通过专业导师的现场教学,从戏曲知识到戏曲体验,逐步加深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浸入感。许多孩子和家长在当期夏令营结束后便迫切询问第二年的计划与安排,期待来年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从中也能看出受众群体对于戏曲体验的需求逐步提升。每年举办的市民文化节戏曲赛事,则给到所有深入学习戏曲、有一定戏曲表演基础的学生们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去检验自己学习戏曲的成果。经过几年来戏曲赛事的开展,赛事的专业评委们纷纷表示,与以往的戏曲赛事相比,小选手们所学习选唱的剧种慢慢地从京剧占主流的情形,逐步转变成京剧、昆曲、沪剧、越剧、锡剧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地方剧种的比例也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小选手们的演唱水准较以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记得在2015年、2016年市民戏曲大赛上,选手们在舞台上的装扮都以简单的服饰或清唱为主,这一现象在2018年戏曲大赛的舞台上则有了明显的改观,小选手们几乎所有人都穿上了各自的戏服,画上了符合自己所扮演人物角色的装扮,在台上的一颦一动、声腔韵律也已逐渐成型。在戏曲比赛的策划上,主办方也针对戏曲艺术的特点逐步细化分类,针对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年龄层营造更加合理、公平、轻松的比赛环境。在硬件设施上,赛事也从以往简朴的社区舞台、报告厅逐步走向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海保利大剧院等众多设施先进、舞台专业的展示平台,努力使更多普通的戏曲爱好者能有机会登上专业艺术舞台。每次大赛最后的颁奖展示,也是许多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与戏曲名家们同台对话展示的机会,对于比赛上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名家们也会给予学生们最好的帮助。
从名家普及到体验尝试,从比赛展示再到名家提升,这便是几年来上海探索、实施“戏曲进校园”过程中所寻找到一条较为合适的道路。尽管在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社会各方应当通力协作,在课程策划上、专家安排上要更具时效化、精准化;培育校园戏曲兴趣小组、培养更多的戏曲基层教师走进校园;打通各级渠道,争取更早地将“赏戏团”等传统文化普及课程纳入到目标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在校园戏曲赛事的开展中也要更注重学生水准的提升,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多维度的培养使校园戏曲的普及工作能够有持之以恒的保障。校园戏曲推广之路永远不会是一条坦途,但只要各方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付出努力和坚持,戏曲艺术必将成为校园内乃至全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