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技定义抗洪战术

2020-08-28陈秋圆

小康 2020年24期
关键词:防汛预警监测

陈秋圆

根据应急管理部的数据,主汛期(6月1日)以来洪涝灾害造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27省(区、市)4552.3万人次受灾,142人死亡失踪,3.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56.5%,倒塌房屋数量下降72.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0%。

今年的灾情更加严重,但损失却在下降,其背后离不开迅速而精准的科学防汛工作。

面对凶猛的洪水,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抗洪“战术”。各种科技设备和前沿技术大显身手,让防汛抗洪更智慧、更高效、更科学。

“火眼金睛”发预警

“每年汛期工作都很重,时间基本上持续半年,从5月到10月上旬。原来汛期是6月开始9月结束,但这两年提前了,这主要是按照全年降雨量预测情况来安排的。”在人们还在享受‘五一假期时,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应急管理局的陈彬等工作人员已经进入汛期工作模式了,他们主要负责的是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和都江堰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

岷江从阿坝下来的第一口子便是都江堰,都江堰也是下游成都平原的饮用水源地。这座城市因李冰父子的水利工程闻名世界,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历过5·12大地震及多次泥石流事件也让这里的人更加警备。“汛期降雨量、降雨时间经气象、水务、国土部门预测出来,各相关部门和沿山乡镇就要提前警戒,做好防止山洪、泥石流、塌方的准备,从人员、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全面考虑,一旦出现险情灾情,及时应对,将灾害及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减到最小。”

科学防汛工作的要点,第一是大数据系统联动,通过成都市中小河流防汛指挥系统观察全市河道、水库水位,实时监测雨量、水位数据。一旦出现危险雨量预警,都江堰市总值班室(应急局指挥中心)将预警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相关单位负责人,通知关联人员,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群众。第二是运用气象服务系统打造防汛千里眼。搭载二维扫描成像仪、大气垂直探测器、闪电成像仪、可见光相机和地球辐射收支仪等各种仪器的气象卫星,经处理形成气象图,助力预警和汛前工作部署。第三是利用可视化技术掌握实时汛情。在灾害易发点,除了有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山洪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能实时监测河道流量、雨量等情况。第四是依托短信平台,搭建安全保障体系。与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合作,搭建灾情预警、灾情播报短信平台。及时用预警短信通知各镇街道相关人员,并在各社区之间传达。

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是提前预警和决策的基础。入汛以来,为做好防汛预警和监测工作,许多城市都使用了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成果,为科学防汛提供依据。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其中,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在汛情期间持续对水体面积和雨带变化做精准的监测,为天气预报和抗洪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我们的预警信息是通过非常多的资料,经过人机交互得出来的。资料包括雷达、卫星、地面逐分钟级的几千个气象站的数据,以及计算机模型测算的天气预报资料。”江西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许爱华介绍,经过人机交互得出预警的研判,通过预警平台快速地分发到相关部门和广大公众手上。7月11日10时江西省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一级。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帮助人们进一步织密了防汛减灾安全网。

水情监测预报也是水灾防御的“参谋”和“耳目”。在河南淮滨水文站,工作人员配备遥测多普勒剖面测流仪,实时监测流域水量,并与上级部门及时共享水文信息。据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介绍,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仅需10—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借助新技术手段,水利部还升级完善了洪水作业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业务系统,提高了洪水预报效率。

對于地质灾害预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会更精准更有效。在地质灾害隐患大的区域,相关部门将载有北斗芯片的设备安装在山体土地上,即使是细微的山体位移,也会被侦测到并发出预警。7月6日,湖南省石门县雷家山发生大型山体滑坡,由于北斗的预警,人员得以提前撤离,避免了伤亡。湖南省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彭建武表示,地质灾害不光是要群测群防,同时也要技防,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智慧大脑”助决策

防汛抗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赖各部门联动配合,才能更好完善防汛减灾体系。

在四川都江堰,防汛减灾工作涉及水务、规划与自然资源、气象、住建、公安、应急、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和所有镇(街道),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设有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调度防汛工作。除了本地各部门的联动之外,都江堰还和上游的四川阿坝、汶川做好防汛工作对接,共享防汛信息,跨地区联动。

在此次抗洪救灾前线,解放军的信息方舱不但能以战时状态实时对救援分队发出行动指令,还可以综合多方天气、水文等信息对汛情进行研判。信息方舱成为决策的“智慧大脑”。汛情期间,“智慧大脑”实现了比人工更精准的计算与预警。

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推进,不少城市和部门建起了自己的“智慧大脑”系统。

在上海,“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入汛后上线,防汛防台工作被纳入“一网统管”,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实现了自动监测积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

在浙江,建德市的新安江水库7月8日首次9孔全开泄洪。不同于以往靠人工收集数据,建德市“城市大脑”平台归集水利、气象等380余万条数据,借助强大计算力,实现线上实时监控与提前预警,大幅缩短了救灾决策时间。

在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用“智慧水利专家会诊”系统,200余名专家使用系统巡堤查险600余次,发现险情1600余处。省水利系统则充分运用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无人机区域组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智慧水利的成果,提前预测、查险会诊。

科学防汛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许多城市都使用了水文在线监测、无人船、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成果,为科学防汛提供依据。

在安徽,依托省级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基层防汛监测预警平台等信息化载体,全省水利信息的“云、管、端”全面打通。在安徽省水利厅指挥大厅的屏幕上,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电子地图,集成安徽省雨量、水位、水质等共计8000余个自动信息采集站采集的信息,接入1300余个各类视频监控站点。闸坝、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标注着红黄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水位情况。一旦有监测对象超过阈值,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防汛监测系统监确实使得收集数据和预警变得更方便,相关系统的日常检修、维护还是得跟上。除了这些非工程措施外,還要注意维修加固河道堤防、水库坝体等水利设施,整治山溪河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做好河道清淤,清理疏通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工作。数据预警与实地工作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实现科学防汛。

事前事中事后,一步都不能少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防汛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推进。相比以往,越来越多的抗洪科技利器被运用到抗洪抢险一线,防汛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让抢险救援更加科学高效。

在多地防汛实践中,无人机成为抗察救援队的“标配”,被大量使用来进行侦察和确定灾情信息。它具有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等独特优势,能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可利用其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例如旋翼无人机能在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到达时给被困人员投送水、食物、药品等必要物资。如果搭载夜视设备,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救援。

受洪水影响,一些堤坝发生溃堤,还有道路和桥梁受损,从而影响道路交通以及后续的救援物资和人员的抵达。应急硬质机动路面用于在泥泞、沼泽等低承载能力的地段铺设临时路面,保障轮式或履带式装备通过。动力舟桥作用与渡船类似,可快速拼装与分解,能通过水路直接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运至决口处,大大提升封堵作业效率。7月8日,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问桂道圩堤发生漫决。在现场测量中,抢险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机器测量的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同时测量的精准度更高,有助于更快、更精准地拿出具体抢险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在抢险人员连续奋战83小时后,127米宽的决口成功合龙。在很多堤坝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救援人填沙包的画面。在洞庭湖大堤附近,砂石打包机一小时装900袋砂石,相当于60个人力;抢险船运载上千乃至数千吨砂石,自动装卸、远距投放,效率超过人工千百倍。这些装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肩挑背扛“肉搏式”的抢险压力。

防汛离不开一线救援人员,他们是有生力量,同样需要得到进一步保护,如利用科技装备和专业设备、救生衣和救生腰带增强安全保护。在江西九江江洲镇抢险现场,抗洪官兵除了身着救生衣,腰间还系了一条5厘米宽的气胀式救生腰带。如果不慎落水,只需拉开充气阀门,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会将气囊迅速充满,变成围在腰间的一个救生圈。

“要实现科学防汛,保障措施也很重要,包括人力、资金、物资等。”都江堰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张卫总结,科学防汛应做到:防汛应急指挥调度要迅速运转通畅、工程措施要排查治理到位、非工程措施要监测精准可靠,抢险救灾要迅速高效全力降低伤亡。“汛前准备充分、汛中应对有序、汛后排查到位,才是真正实现科学防汛。”

猜你喜欢

防汛预警监测
夏季防洪防汛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防汛当前莫添乱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