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踏访四平,蕴含哪些战略考量?
2020-08-28
东北太重要了。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意识到,“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这是总书记到中央工作后第八次上东北。考察首日,总书记来到有着“关东门户”和“东北粮仓”之称的四平。在这个昔日兵家必争之地,总书记的战略考量意味深长。
“中国饭碗”:黑土地上的牵挂
习近平在吉林四平考察的第一站,是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大量种植玉米,源于梨树县独特的地理位置。纬度高、光照足、气候湿润,再加上肥沃的黑土,梨树县有了“黄金玉米带”的美誉。
习近平在这里重点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情况。绿色、黄色、黑色,交织成中国东北最美的底色。2018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建三江考察时就曾指出,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由于保护不及时、耕作不合理,梨树县黑土厚度曾在30年里减少了近40厘米。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和相关科研院所在这里联合攻关,最终开创了“梨树模式”:以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为越来越薄的黑土层披上“棉被”,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梨树模式”带来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这个基地今年预计玉米产量为15亿斤,农民收益增加2500余万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前年在建三江,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四平看粮,意味深长。
“金扁担”:挑起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随后来到位于梨树县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今年52岁的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是本地农民,他早就意识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既解决土地“零散细碎”问题,又能解放农村劳动力。
合作社从最初的6户发展到如今的176户,并发展了土地流转、带地入社、全程托管、代耕土地等多种方式。除了规模化,合作社还推行机械化,现在已拥有大型农机具54台套。
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习近平重点了解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情况。在此前赴东北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农业现代化,是总书记牵挂的大事。他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动情回忆起当年梁家河乡亲的期盼:将来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他说:“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精神高地”:汲取克难制胜的力量
习近平在四平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坐落在市区英雄广场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
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位于沈阳、长春之间,多条铁路在此交汇,也由此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946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先后四次大战四平,从解放战、保卫战到攻坚战、收复战,战况惨烈。人民军队以伤亡四万余人、其中牺牲近两万人的代价取得最后胜利。
习近平走进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馆设战史陈列厅、半景画馆、电影厅等,其中“四战四平历史陈列”展出文物、图片、文献500余件。
东北大地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高地,曾经诞生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从铁人王进喜生前战斗过的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到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从东北烈士纪念馆到四平战役纪念馆,都曾留下了习近平的足迹。重温革命历史,追思时代楷模,正是为了从东北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汲取绵绵不绝的精神力量。
上个月在宁夏考察时,总书记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