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毒蘑菇里藏着芬兰幼小衔接的秘笈

2020-08-28

教育家 2020年31期
关键词:幼小芬兰核心

近年来,为避免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误倾向而产生的诸多危害,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科学之道,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芬兰作为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全球幸福指数长期遥遥领先,其教育一直以来被诸多国家视为学习的典范,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众多教育工作者前去观摩和调研。芬兰的幼儿教育包括早期教育与保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和学前教育(pre-primary education)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学前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之前的一年。纵观芬兰国家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和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其实并没有明显的篇章和字眼提到“幼小衔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芬兰学校不注重幼小衔接呢?其实不然。

从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审视芬兰幼小衔接

芬兰幼小衔接的第一个维度是培养目标的衔接。2014年,芬兰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纲要首次提出“横贯能力”的培养目标。横贯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愿所构成的综合体,从整体上为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当前芬兰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模块有以下几种:语言与沟通、数学、伦理与宗教、环境与自然研究、健康、身体与运动机能的发展、艺术与文化。这七类课程模块虽然看似相互独立,却共同指向了以下六大类横贯能力:思维与学习能力,文化辨认、沟通和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照顾和日常生活管理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参与与融入能力。不同类别的横贯能力为学生未来适应终身学习和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打下了基础。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我们能发现这六大横贯能力依然存在,只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另外两种横贯能力。虽然基础阶段并没有沿用学前教育中课程模块的分类,但是两者在横贯能力上的接续,为两个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了政策保障,摆脱了因两个阶段教学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的衔接困境。

芬兰幼小衔接的第二个维度是教学方法上的衔接。芬兰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学习”做了如下定义:学习是一个由行动、情感、感官知觉、亲身经历和思维所构成的整体。学习是活跃的、目标导向的过程,重点强调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知识不是直接通过教学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基于既有知识和新知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根据一定的主题(通常是由教师提供),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的。以毒蘑菇辨别为主题的安全教育为例,教师通常预先告诉学生毒蘑菇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走进森林,通过亲身体验去采集蘑菇并分类。虽然是以毒蘑菇辨别为主题,但是森林里包含着众多的学习资源,如植被生长特性、昆虫种类等,这些都会被纳入主题活动中。

尽管芬兰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中没有给这种教与学的方法冠以专业术语,但是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等方面,都和芬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中所提出的“现象教学”是一致的。现象教学是指教师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现象或热门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新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诸如交际、合作、问题解决、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提高。芬兰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所开展的都是基于现象的综合课程教学。这种在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中教学方法的和谐衔接,使儿童不会因两个阶段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而出现明显的适应问题。

理性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小衔接教育

芬兰在幼小衔接上的和谐之道,对探索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有着重要启示。我国学前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合理地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形式、制定教学计划等。

首先,幼小衔接教育应关注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逐渐从“双基”演变成“三维目标”,再演变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其中规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事实上,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和芬兰的横贯能力体系在性质和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是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的,代表着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要求幼儿园应该关注核心素养框架对学生所需素养的基本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素养的提升。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如文学与艺术作品),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帮助学前儿童初步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养成、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内化等,为儿童在今后的学习打下稳定的基础。总体目标上的统一,是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

其次,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应注重对早期学习的科学理解和应用。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早期学习理论,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却误解了早期学习的真正内涵,在实践中将幼儿园的课堂变成了小学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中提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开展早期学习必须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歌曲、体育活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习得关于数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如数量、形状和运算等,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趣且有意义的一项活动,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衔接,是幼小衔接教育的基础。

最后,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学前教育。许多中小学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将儿童情感、态度、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直接导致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偏向性和一些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有时候,我们让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承担的任务太多了。归根到底,学前教育是要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如果小学教育在学习观、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偏离了教育和教学规律,学前教育层面的努力又如何落地呢?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工作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通力合作,基于科学的理论和统一的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从学前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自然顺利地过渡。双向统一,是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

猜你喜欢

幼小芬兰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在芬兰坐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