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未来的人
2020-08-27许意
许意
1972年展出于MoMA的“整合家具单元”(Total Furnishing Unit)尝试将传统家庭功能空间集成入一个个独立结构中。
整合家具单元”构想中的浴室单个盒子结构,将洗浴与如厕等功能、电线与通风系统一齐集成其中
意大利设计师Joe (Cesare) Colombo(1930-1971),在二战后与Kartell、Flexform、Boffi、Alessi等公司均有合作,其洞察趋势,对塑料的多样性设计尤其富有创意,远见与实用并存。
Joe Colombo留给世人的影像总是叼着一个烟斗。他41岁英年早逝,却是诸多设计史学家公认的“让米兰成为设计之都”的人。其早年生涯广泛与Kartell、Zanotta、Boffi、Alessi合作,为Kartell设计的一系列橱柜与座椅今日仍在拍卖市场大受欢迎。塑料材质或许不如同期其他大师之作来得昂贵,但其灵活多变且合理的功能结构十足耐用,塑料的设计语言鲜明,因此持续受人喜爱。最闻名的Boby储物柜,从手术室、五金店到高级公寓随处可见。一代英才过早离世,但Colombo留给设计史的遗珠特殊且意义深远。
他的远见在当时已经超越许多同行“,视听设备技术的发展蕴藏无穷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将可以在家里学习并进行各类活动,物理距离不再那么重要。”在1960年的一场演讲中,他这么言中未来。他的诸多远见在于足够敏锐捕捉到人类生活随新技术的变化,Colombo是率先使用ABS塑料的设计师之一,塑料成为其设计生涯的代表材料。更重要的是,他并非停留在纸面,而是立身践行。
在Colombo短暂的生涯中,他不断尝试将电子设备结合家具的集成式設计,希望重建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日常生活。1965年,一组高达1.8米的独立“私人容器”(Personal Container)柜自配独立电路,融入灯、黑胶唱片机与收音机,还配有饮料柜、书架、烟灰缸和烟斗架,整柜可以折叠,便于运输;1968年,“居住系统盒子”(Living System Box)集成了卧室的功能,抽屉柜、桌椅、梳妆台等都嵌套在床的下方,整体收拢后长2.5米、宽1.3米,部分家具功能多元,比如翻转梳妆台的顶部便有了桌子。尽管它从未投产,却因百货商店的一次展示被美国一户家庭买下,并使用了40年。尽管思路远瞩,但Colombo的作品总有微妙的平凡日常性。他关注扶手椅、烟灰缸、衣服、鞋子这些琐碎之物,认为它们的存在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他曾说:“好设计应该被所有人使用。”
“Visiona 69”概念室内项目展出于1969年的科隆国际家具展,其中运用了塑料和人造纤维等新材料。
Colombo在1963年设计了一座米兰公寓,精小的室内如四维空间,一些家具兼具不同功能,这个项目也是其早期重构居住空间的尝试。
继数件集合功能的家具之后,1970年前后,Colombo研究了一系列集成式的居住空间。1969年受邀为化工制药公司Bayer设计在科隆国际家具展的展览空间时,Colombo尽情释放了人造纤维与塑料的潜力,这在当时非常先锋。他构想了一个80平方米的新婚夫妇之家,厨房、床、卧室与客厅等传统生活空间都可以移动,以灵活调整家的布局。空间中还有一套气温控制系统,到了夜晚可调整为适宜睡眠的模式。床面与地毯选用了蓝、红色调,让整个空间洋溢着未来主义式色彩。背离高新材料应当先为军用的现实,他主张将太空时代的形状、概念与材料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它们将引向一个更加明亮的未来。1972年展出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整合家具单元”(Total Furnishing Unit),把卧室、浴室、厨房与私人空间整合成一个个方形结构,包括橱柜、餐柜、床都被藏入结构中,根据设想,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移动这些结构。他甚至考虑了通风管道与电线配置,将这些基础设施也纳入其中。
活在未来的人并不多,多数时候,创作者痴迷于过去或追随流行。在这一点上,Colombo无疑是一位绝对的“开创者”。有趣的是,他的作品仍然盛行在当下市场,或许人们无法快速唤出他的名字,但仍会相中那些塑料储物柜,因为切确百般“好用”。那个活在未来的人给了当下合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