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区农民收入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8-27程逸斐曹正伟
程逸斐,曹正伟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1100; 2.上海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 201499)
“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首要问题[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了“生活富裕”的要求,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就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落脚点,保障农民收入稳中有升。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归根结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能有效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2]。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城市较好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集体建设用地征用等现象使得都市中农村与城镇在空间上和地域上的界限逐渐模糊,城乡居民的行为习惯与收入结构不断趋于一致。然而,在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上,城乡依旧存在较大差距。研究都市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研究针对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演变特征进行。张车伟等[3]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为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民非农就业。姜长云[4]对农民收入结构及趋势性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应缓解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平衡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万年庆等[5]则从区域间农民收入差异着手,对各省区农民收入结构及演变态势进行了探讨。有些研究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发展方式、农民自身禀赋、“三农”政策、金融发展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均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6-8]。有些通过描述统计方法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农民收入增长的着力点,并对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出了建议[9-12]。现有研究中不乏对都市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但缺乏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总结归纳。本文以奉贤区统计年鉴为统计资料,旨在研究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都市农区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通过查阅奉贤区历年统计年鉴及研究农民增收相关文献,选取相应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1.2 方法
为掌握奉贤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Excel和统计软件SAS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拟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择SA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是选取2个及以上对解释因变量有较大贡献的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研究其间的线性关系[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入结构
2017年奉贤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892元。由图1可知,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为70.8%;财产性收入占比最少,为2.1%;经营性收入占比10.8%,转移性收入占比16.3%。
图1 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
对比2012—2017年奉贤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表1)可知,2013—2016年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0%,而2017年同比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经营性收入从2012—2014年增长很快,随后增速放缓;财产性收入在2014—2017年下降明显,波动较大,2017年较2012年降低53.4%;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8.6%。
表1 2012—2017年奉贤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增长情况
2.2 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情况
近年来,奉贤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75%,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主要与国家政策挂钩,增幅有限。表2、3显示,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来看,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主,2017年农村初中文化人数占49.7%;近4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均低于10%。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显著少于城镇。
表2 2014—2017年农村居民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情况
表3 2014—2017年城乡居民就业劳动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情况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最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其经营非农产业的基本素质[14]。学历是衡量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决策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和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农民学历越高则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把握更好务工机会的能力也更强,固然工资性收入也更高;农民学历越高则越容易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3 农业产值情况
从农业产值方面来看(表4),奉贤区2017年农业总产值较2016年下降21.2%,仅水果、西甜瓜的产值呈现正增长,其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畜牧业受生态环境整治、畜禽减量等政策影响,产值同比下降54.2%。分析其原因,农业效益产生于农业结构,农业是基础,副业是收益,而近年来,为了提升生态效益,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中大量增加农业比重减少副业比重,故造成农业产值和效益“双降”。
表4 2016—2017年奉贤区农业总产值
2.4 财产性收入情况
财产性收入方面,由于拆建和外来人员减少等原因,农民租金收入大幅度下降。由表5可见,最大值2014年较最小值2016年下降56.7%,人均减少650元。利息红利下降明显,一方面说明村级集体经济在这两年里受到重创,经济实力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说明农民这几年收入余额有限。
表5 2011—2016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情况
2.5 转移性收支情况
2017年,奉贤区181个行政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45 304万元,其中补助及财政转移收入为18 319万元,占比达40.4%,而经营性收益与投资收益相加占比仅为17.7%,农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金融服务水平较低,农民更多选择存款获得利息。由于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缺乏理财意识和对较高风险的投资能力,储蓄很难向其他理财渠道分流,制约了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目前影响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政策性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惠农补贴、报销医疗费等。表6说明,在医疗消费方面,尽管报销的医疗费的数值不断上升,但相对应的医疗支出也在上升,且支出不断大于收入,医疗消费成为农村居民近年来的重要支出部分。
表6 2011—2016年转移性支出及医疗消费情况
2.6 多元线性回归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认为,产业结构、一产就业情况、财政支农情况、医疗费用支出等对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考虑到数据收集情况,本研究以1998—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年前为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选择X1(财政在农业支出)、X2(耕地面积)、X3(农村从事一产劳动力)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分析公式Y=a1X1+a2X2+a3X3+b,研究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表7)。对回归系数进行检验,X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拟合度较好。
表7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使用的数据
资料来源:奉贤区历年统计年鉴。
X2(R2=0.899 5)与X3(R2=0.947 2)的R2均处0~1,而R2越接近1,表示样本数据拟合程度较好。在所选的3个自变量中,b、X2和X3的P值均小于0.05,由此得到线性关系:Y=68 920-1.815 47X2-0.169 28X3+μ。
从结果来看,农村耕地面积与从事一产劳动力的人数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呈负相关。当耕地面积增大或农村从事一产人数增多时,农民收入减少。这两项结果表明,目前奉贤区农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同时也表明农村的劳动力在从事第二、三产业中没有竞争力,这与当前农村一产从业人员呈老龄化有关。农村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农村的就业劳动力较多集中的一产,二、三产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对工资性收入影响较大。然而常数项的参数估计值显著大于其他两项,表明耕地面积与农村从事一产劳动力并非影响奉贤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3 小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奉贤区农村居民收入情况通过定量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从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多种多样,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农村收入。下一步将对其他变量进行数据收集,找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寻求对策促进农民增收。基于以上结论,从收入四大结构对都市农村地区提高农民收入提出政策建议。1)工资性收入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推进城镇化,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1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经营性收入方面,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调优产业结构,引导农户从事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目前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仍较低,应通过产业链延伸,加大科技投入,树立品牌效应,提高粮食生产效益;3)财产性收入占比低,仍有较大增收潜力。在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下,应探索土地“三权分置”,鼓励农民将承包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规模化经营,可通过将承包地经营权入股,享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股金收益;鼓励农民将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流转,用于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收益。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提升自主“造血”能力;4)转移性收入方面,政府应逐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提升社会保障能力,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救助补助等形式,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