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节水化进行时

2020-08-25夏青

农经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肥用水灌溉

夏青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多年平均缺水量为5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农业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缺水与浪费的情况并存,虽然2018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4,比2012年增加0.038,但与发达国家0.7—0.8的系数差距较大,农业节水迫在眉睫。

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节水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的事。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时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长期以来润泽着这里的百姓。要调整种植结构,保护好这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突破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瓶颈,根本出路在节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速。到2017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2018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4。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淡水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水资源在2016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水资源总量从2016年的32466.4亿立方米下降至2018年的27462.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也从2016年的2354.92立方米/人下降至2018年的1971.85立方米/人。2019年有所回升,水资源总量为286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51.21立方米/人。我国用水占比最大的是农业用水,数据显示,2019年农业用水总量为3675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量的61.4%。

随着节约用水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节水措施的逐渐完善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用水总量持续下降。2015年我国用水总量达到6103.2亿立方米,而2019年中国用水总量为5990.9亿立方米,同比减少0.4%。

既要粮食产量也要节水农业

我国水资源总量是世界的6%,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1/2,每年农业的灌溉用水缺口约为300亿—45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特别大,我国每年因旱损失的粮食达到600亿斤。

据全国节水办介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2亿亩,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绝对大头”。2018年,我国农业用水总量为3693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1.4%,部分地区超过90%。然而,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总体不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54,高效节水灌溉率仅25%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势在必行。

节水农业是指综合运用工程、设施、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措施,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防旱抗旱能力,促进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数据显示,每提升0.01个点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可带来3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节约量。

今年1月,水利部发布国家层面第一个农业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小麦》。长期以来,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均由地方制定,国家层面未曾出台,主要原因是农业灌溉用水受气候、土壤、作物种类、水源条件、灌区类型、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影响,定额制定过程十分复杂,需开展长时间和大范围的调查、观测、分析。全国节水办在编制定额过程中,充分利用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样点灌区的多年调查和观测数据,在广泛开展各地农业灌溉用水现状调查和对地方灌溉用水定额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已有基础资料和相关科研灌溉试验资料,研究确定了全国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经过组织专业力量集中攻关,成功制定了首个国家农业用水定额。

据悉,水利部今年还将陆续编制粮、棉、油、糖、果树、蔬菜、牧草等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全面夯实农业节水管理基础,为开展农业用水总量配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节水评价、灌溉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等提供重要依据。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将有力促进各行业用水效率的提升和节水技术的进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副处长、高级农艺师吴勇介绍了我国在节水农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节水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覆盖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节灌等技术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沟灌等为主的节水灌溉供水面积超过5亿亩。高效节水的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

二是用水效率明显提高。这两年粮食产量高位运行,说明我们水用得越来越少,产出越來越多,水的投入所产生的农业产出增加了。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为我们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种植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后,用水生产效率较高的作物种植比重逐渐增加。比如玉米相对于小麦来说,用水效率高很多,这两年我国玉米种植增加了1.8亿亩。从种植的季节看,秋粮作物是雨热同季,能够很好地利用天然降水。粗粮作物面积比重也增加了11%,这些调整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水资源条件的种植结构。

四是采用节水农业技术,增产增收的效果非常明显,见效特别快。比如水肥一体化技术,效果特别好。在春玉米种植过程中利用水肥一体化,能够增产200—300公斤。干旱地区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效果也很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吴勇表示,节水农业应该注意五大问题。一是强化节水职能,健全工作体系。一些地方节水机构、人员工作队伍都有所欠缺,未来需要继续加强。二是增加投资,加大推广力度。节水农业是一项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工作,需要对公益性的目标增大财政投入。三是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发展。要针对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新要求,制定节水农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要营造节水农业良好氛围,要制定出台一些税收优惠,还有节水产品的补贴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力量。五是尊重农民在节水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主动作用。对于农民节水的奖补政策要尽快出台,激发农民节水的主观能动性。

水利投资持续发力

日前,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主持开展2020年度第三次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调度会商时指出,今年以来,各地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水利任务,按照部党组的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主动做好投资计划执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5月底,水利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计划执行主要指标进展较好,尤其是重大水利工程完成率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地方落实水利投资达到386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187亿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110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复工108项,建设人员到岗超12万人,在建投资规模超1万亿元。“水利投资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司司长王胜万表示,水利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带动能力强,对原材料、机械设备需求量大。工程产生效益后,还能促进清洁能源、航运、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王胜万表示,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相当于再造七个都江堰灌区。

水利投资持续发力,全国农业用水总量连年“零增长”,万元GDP用水量持续降低,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将发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陈厚群说。

突破“水瓶颈”,为保粮食安全添底气。连通黄河和淮河流域,让豫东平原沟渠河道串珠成线,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灌区可年新增引黄水量2.37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20.5万亩,年增产粮食4亿斤以上。今年,水利部将按期完成341处大型灌区、358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目标任务,进一步夯实粮仓的水利根基。

与此同时,目前全国已建成266个节水型县(区),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今年水利部将开展第三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工作,并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名单。

水利部发布2020年水利系统节约用水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清单,提出全面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大力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按照北方地区不少于40%、南方地区不少于20%的要求,推动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达标建设。

水利部有關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各地进展情况,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保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对节水型县(区)予以财政支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指导。加强对节水型县(区)典型经验和做法的宣传,发挥节水型县(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节水型县(区)巩固建设成果,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部将开展三年一复验“回头看”。

因地制宜做好农业节水化

宁夏:实现节水农业效益三统一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科技引进创新为支撑,合理配置土、肥和水资源,集成创新节水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促进了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一是在农田基础设施好、灌溉保障能力强、农民积极性高的盐池县、红寺堡区、同心县、利通区等9县(区)开展玉米、马铃薯、蔬菜、葡萄、黄花菜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引(扬)黄灌区推广优势特色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10万亩。二是在西吉县、彭阳县加大蓄水保墒技术集成应用,建设新型软体集雨窖(池)2750立方米,抗旱新材料、新方法推广应用促进了旱地土壤水分高效利用。三是在海原县、西吉县等地建设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产品应用、覆膜覆土、全生物降解膜覆盖等旱作雨养技术核心示范区6个,带动旱作区以巩固提升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集成推广各类旱作雨养高效利用技术模式40万亩。

旱区种植结构优化,特色优势产业水平提升。通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持续推动旱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种植小麦等夏粮作物向抗旱高效的秋粮作物转变,马铃薯、玉米、中药材、小杂粮、西甜瓜等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旱作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稳粮保供给协调发展。

旱作农业试验研究支撑适宜技术模式确立。围绕旱作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应用等加大试验研究力度,共在全区开展各类田间试验示范区50个。一是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核心示范区开展灌溉施肥制度,高浓度水溶肥、水肥药一体化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大测墒灌溉技术应用,强化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二是围绕地膜减量增效保墒技术示范开展全生物降解膜、深松蓄水、抗旱品种等旱作雨养高效利用技术试验示范,形成旱作节水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三是强化基础监测调查,加大玉米、马铃薯、蔬菜和小杂粮等各类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监测,提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成效,探索研究全生物降解膜、抗旱保水剂等新材料的应用对土壤环境安全性的影响。截至目前,共在全区建设自动墒情监测站168个,形成了覆盖三大生态类型区和主要粮食作物及区域特色作物的墒情信息化服务网络和移动服务APP“宁农宝”,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今年以来,宁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大力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努力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甘肃: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情决定了甘肃旱作节水农业必须做好“水”的文章。近年来,甘肃立足省情,主要做了六大重点工作。

一是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对旱作农业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依托的旱作农业推广得到了全面普及。甘肃旱作区将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新时期旱作农业发展的新技术,相继开展了以软体集雨水窖及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模式的试验示范。

二是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在灌溉农业区得到了普及应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将灌溉农业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作为重点,先后安排3.56亿元资金大力推广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在河西、沿黄及部分有灌溉条件的灌区的棉花、玉米、马铃薯、蔬菜、果树等作物上,实施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技术为重点的农田高效节水技术,促进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全面发展。据统计,全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实现了亩节水150—250立方米,亩增收200—300元。

三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甘肃实施水肥一体化的项目,在全省14个市县区(场)示范推广了1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2020年,农业农村部在甘肃省又实施4万亩的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同时也安排一定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资金,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动了甘肃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甘肃已初步形成了河西灌溉农业区重点推进以棉花、加工型番茄、马铃薯、制种玉米、瓜类、蔬菜、枸杞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集成体系建设,实现技术标准化、信息化。

四是发展以戈壁农业等为支撑的新型绿色农田节水技术。甘肃依托戈壁农业发展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技术作为新时期节水农业重点,积极探索以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节水节肥技术、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三项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以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先后在武威凉州区、酒泉敦煌市、张掖甘州区等地建成“连栋温室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提升了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的标准化、信息化技术管理水平。

五是以行政推动为动力,形成了各级重视的好局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全省灌区农田节水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2010年以来召开了几次高效节水农业现场会,有关部门也多次派出督导组和专家指导组,到市县区督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与服务,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六是以资金扶持为保障,呈现了部门合作的好形势。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等省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协助配合,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重点实施了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技术推广和核心示范区建设;同时,各市县也积极配套资金,大型企业自筹资金,支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市县共安排资金1亿多元,企业筹措资金10亿多元。

河北:走节水增效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近年来,农业大省河北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农业节水,走出一条节水增效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从地下水超采的“大漏斗”里抢出了“大水库”。

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但地下水常年超采,年超采量59.7亿立方米。改变“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澆到麦开镰”传统耗水的小麦种植模式迫在眉睫——“衡麦”等几十种节水小麦应运而生。

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郭进考介绍,目前河北节水小麦种植面积达327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5%,形成了春季一水八百斤,两水过千斤的节水种植模式,农民增收的同时生态效益显著。

郭进考介绍说,小麦播种面积大,又是用水大户。如果全部少浇灌一水,那3000万亩麦田就可节水15亿立方米。

据了解,在河北,79%的农业灌溉采用机井,大水漫灌现象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河北大力实施管灌、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灌溉,亩均节水50—60立方米,年节水3亿立方米左右。

河北省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金孔介绍说,该县全县推广了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等十余项节水技术措施,全县共计压减地下水开采400多万立方米。

发展节水农业不仅从品种、灌溉技术上下功夫,还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今年5月,河北省级农业灌溉用能统一管理平台“农情宝”上线,供电、水利、农业基础数据首次跨界融合。农户打开“农情宝”APP,怎么浇地最省水一下就知道。

国网河北电力公司采集设备质量管理专责李飞说,应用精准灌溉方案推送数据指导,经测试验证,农户每年每亩土地可节水60立方米,对支撑河北省地下水压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到2019年年底,河北农业用水由139.1亿立方米下降到114.6亿立方米。五年时间从超采区抢回24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两个大(一)型标准水库的水量。

据悉,下一步,河北省将继续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到2022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回升的目标。河北省将在每年投资15亿多元的基础上,继续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灌溉用水,重点在小麦节水问题上下功夫,持续压减地下水开采,按时按要求完成农业节水压采任务。

猜你喜欢

水肥用水灌溉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研究
Life in 2060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机理与意义
艾条不要用水熄灭
对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及管理的分析
柑桔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
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玉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推广
GB 50335—2016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