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者之可追:关于疫苗、经济与政策的前景
2020-08-25丁安华
丁安华
全球疫情恶化,疫苗开发提速
新冠疫情无疑是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截至目前,这场全球大流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疫情全球大爆发,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从月初的1000人迅速攀升至月底的6万人;第二阶段是4月疫情进入短暂的平台期,由于欧美国家采取了较严格的防疫措施,日均新增确诊人数趋于稳定;第三阶段是5月以来疫情再度加速蔓延,全球日均新增确诊人数再次快速上升,目前已超过20万。由于不少国家检测能力受限,全球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高于公布的统计数字。
从区域上看,全球疫情的“震中区域”不断漂移,目前集中在美国、南亚、西亚、南美、非洲等地区。疫情发展也出现了分化:中國内地、加拿大、韩国、新加坡、西欧各国等暂处于可控状态;美国、巴西、印度、南非等未获得有效控制甚至不断恶化,日新增确诊人数上升势头迅猛;日本、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疫情近期出现二次反弹,新增确诊人数均已接近甚至超过前期高点。
新冠疫情的控制,只能依赖医疗解决方案。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疫苗的研发与试验,目前已有数种疫苗进入三期实验阶段,并取得积极的进展。其中,中国科研团队位于领先梯队。我国进入三期临床的项目共有三个,即国药中生、科兴生物的灭活疫苗,军科院和康希诺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后者还获得了军队特需批件。
不过,疫苗开发仍具不确定性。即使一切顺利,疫苗量产最快也只能在明年实现。若考虑到病毒变异、三期临床失败、疫苗接种率等不确定性,人类或与病毒共存更长时间。
世界经济:漫长的修复
在疫苗大规模普及之前,作为防控疫情唯一的有效途径,社交隔离使得经济活动骤减,各国都不得不面临防控疫情和重启经济的艰难权衡。市场对全球经济在下半年快速反弹的乐观预期很大可能落空。
全球经济正深陷“新冠衰退”(Coronavirus Recession)之中,主要经济体在上半年均陷入大幅负增长的泥沼。基准情形下,受疫情制约,全球经济今明两年的GDP增长很可能将呈现出类似Nike商标的“广义V型”修复:断崖式下跌于今年二季度触底,随后缓慢修复,且斜率逐步平缓。
好的方面是,全球经济大概率已于上半年见底。中国疫情防控最为有效,率先走出负增长,经济复苏好于预期。欧美国家经济活动在3月中旬出现大幅滑坡,随后在3月底4月初开始筑底,而新兴市场国家底部约在4月中旬。谷歌活动指数显示,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全球经济总体上逐步修复。虽然目前美国疫情再次恶化,但考虑到美国民意以及已进入最后阶段的总统选举,社交隔离措施的实施力度大概率将小于4月,美国经济下半年的表现大概率也将好于二季度。
中国经济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大幅回升10个百分点,表明疫情是可以遏制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内在韧性。一是生产强劲恢复。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二季度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正增长,6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已基本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二是房地产与基建投资需求快速释放。疫情受控后,延迟释放的居民购房需求,叠加宽信用和边际放松的房地产政策,推动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景气度快速回升;施工约束缓解后,受充裕资金支持,基建投资增速也快速反弹。三是出口好于预期。3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明朗和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我国产业链完备的优势逐渐显现,防疫物资、计算机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数额显著增加,成为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显著收窄,也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不过,中国经济的修复,是在常态化疫情防疫下实现的,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存在突出的隐忧。
一是消费需求复苏乏力。疫情对就业和居民收入造成了较大冲击,疫情防控也对线下消费形成约束。消费修复落后于生产,将导致企业库存被动增加,制约生产的进一步修复。5-6月我国下游行业工业增加值反弹显著弱于中上游,使得生产端修复斜率大幅放缓。随着工业生产增速大致恢复到疫前水平,未来我国经济修复将更多取决于需求改善的程度。
二是制造业投资增长疲弱。相较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疫后增速修复也最为缓慢,主要由企业盈利下降、外需冲击和悲观预期导致。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近3/4的受访企业一季度营收显著下滑,且预期下半年难有改善。
三是疫情发展和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若疫情再度加剧,防疫措施将再度趋严,对尚未完全复苏的经济造成二次冲击;另一方面,中美关系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而明显恶化,将极大地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摩擦。
基准情形下,下半年我国经济将延续复苏势头,全年GDP增速可望达到2.2%。复苏的动力主要有三个:一是投资发力,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将稳步增长,房地产投资展现韧性;二是消费回升,年末单月社零增速有望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三是需求回暖拉动产销增长,PPI增速反弹继续推动企业营收和利润改善。
政策切换:货币政策收敛,财政政策站上舞台中央
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上半年各国普遍通过史无前例的货币财政“双宽松”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4个月扩表3万亿美元至7.1万亿美元,欧央行3个月扩表1.5万亿欧元至6.2万亿欧元。财政政策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刺激包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0%,其中德国比例最高,为35.9%;美国总额最大,达3万亿美元,占GDP的13.9%。从数据上看,各国财政刺激规模与宏观杠杆率甚至呈正相关,表明财政平衡并非当前各国出台政策时的主要考量因素。
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各国逐渐调整政策组合。随着各国央行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金融体系运行稳定,货币政策力度开始边际减弱。进入6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边际收缩,欧央行扩表速度也有所放缓。
与之相对,具有结构性特征的财政政策开始并将持续发力,成为下阶段宏观政策的主角。目前欧盟各国已经就疫后经济复苏计划达成协议,为成员国提供7500亿欧元的赠款和贷款,并在未来7年内实施1.1万亿欧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以缓解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由于3月出台的“关怀法案”(the CARES Act)中大部分纾困措施即将于7月末到期,美国大概率即将出台新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目前两党正就此展开激烈磋商,民主党提议的刺激总额达到3万亿美元,但共和党希望把刺激金额控制在1万亿美元以内。
上半年我国也加大了宏观逆周期调节,由于疫情控制得力,政策力度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上半年我国央行下调一年期MLF利率30基点(bp)至2.95%,常规货币政策空间仍然充足;广义财政赤字(含国债、一般债、专项债及特别国债)相较上年增加3.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6%。
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的宏观政策重心亦相应进行调整。货币政策方面,5月以来,在“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的前提下,为防范资金空转套利,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同时央行通过创新政策工具,寻求提升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效率。下半年,尽管货币政策仍有望保持结构性宽松立场,但总量性“宽货币”政策将趋于收敛,结构性“宽信用”政策将持续发力。具体的信贷投向上,预计资金将继续流向基建领域,小微企业、制造业、扶贫领域有望获得更多支持。
财政政策站上舞台的中央,承担稳经济保民生的重任,成为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主要支柱。尽管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有所下滑,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方式,下半年将有约4.57万亿新增政府融资落地,即使考虑到税收减少等不利因素,广义财政资金总量也将较去年下半年多出4万亿元左右,这将有力支持经济继续修复。预计下半年财政支出节奏将显著加快,专项债资金助力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较快反弹,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