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特稿栏目主持人语

2020-08-25孙正国

歌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维度文化遗产创造性

孙正国

文化认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下“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有效路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遗”带给我们理解历史、继承智慧的亲缘感,标识我们文化身份的同时,赋予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正是因为活态传承的神奇力量,多姿多彩的“非遗”形态才显出了文化多样性。可以说,文化认同已成为我们讨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维度,从中关联起文化多样性维度与创造性维度。没有认同,我们将忘记历史,以某种进化论、中心论来否定文化的多样性,由此,我们将抛弃“非遗”,失去千百年来人类因累积性力量所获得的创造性品格。认同是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具体的“非遗”传承人心中,在顽强的历史实践中建构起文化谱系,创造出丰富、奇妙、多元的文化传统。认同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出于对人类古老智慧的尊重与礼赞,出于对现实新现象的回应与感知,我们可以在聆听与观看、体验与分享中建立起“传承人意识”,以此来升华人伦亲情、社会關爱、自然和谐的情感价值。

《歌海》的这一期“本期特稿”栏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为主题,刊发了邓斯博的《土家族三棒鼓艺术的文化认同研究》、甘小盼的《崇阳〈双合莲〉的自由抗争与诗性传统》、张倩倩的《仪式美术:文化认同的民俗建构》三篇“非遗”研究文章。邓斯博的文章以土家族传统曲艺三棒鼓为对象,认为其文本内容、表现形式和审美品格,都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明注解;甘小盼的文章以崇阳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为对象,认为男女主人公绝不妥协的气节与献身的悲壮,反映了崇阳地区的民俗风情及独特的文化性格,彰显了崇阳人对自由认同的核心品质;张倩倩的文章以仪式美术为对象,认为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承载着重构社区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文化归属、构筑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任。上述研究从民族维度、诗学维度和仪式维度,讨论了“非遗”认同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仪式特征,整体上拓展了“非遗”的认同研究,对于“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维度文化遗产创造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