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8-25和玉丹王开明杨彧
和玉丹 王开明 杨彧
随着畜牧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饲料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且存在跟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结构与目前的高职教学理念不适应,因此,笔者所在的课程开发团队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对接职业标准,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以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重构,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本文以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配合饲料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为例,从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反思与改进三个方面阐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过10年的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和推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课程建设水平也显著提升。作为2019年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团队,我们在充分认识和领会大赛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其中一个模块《配合饲料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参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教学团队首先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技能人才需求,结合江西畜牧产业结构和饲料企业的发展现状,将整门课程进行整合,以学生岗位技能培养为明线,以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暗线,按照对应岗位群的总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要求确定教学模块,将本课程内容根据就业岗位分为五个模块,分别对应基础知识模块、饲料原料的选取(原料采购员工作模块)、营养需求和饲料配方设计(饲料配方员工作模块)、配合饲料生产与质量控制(现场品控员工作模块)和饲料的检测分析(饲料化验员的工作模块),解决了原有知识体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问题。
二、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教学模块属于课程中的第四模块,根据企业岗位技能需要整合为“配合饲料加工与质量控制”,即现场品控员岗位工作模块,共计16课时,分两个项目。项目一是原料的质量控制,主要学习常用几种原料的质量鉴别方法,能够根据企业验收标准进行质量判定;项目二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学生通过学习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掌握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并能够对产品的加工质量进行检测,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初步具备现场品控员的岗位素质。
(二)学情分析
笔者授课对象是校企合作班二年级学生,其学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能力基础
通过“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遗传育种与生物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试剂配置、滴定分析等化学分析操作的基础技能;掌握了主要营养物质的转化代谢过程的相关知识;能对检测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等统计分析;会使用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用Excel表格做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通过前面模块的学习,学生对饲料原料的分类、特性掌握较好。教师可结合学生前导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实践技能得分、性格差异等因素进行异质同构分组。
2.存在不足
目前,不少学生对原料质量的鉴别能力不足,对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键点不了解,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岗位问题的能力;对现场品控的岗位工作内容缺乏认识,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科学、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另外,不少学生对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
3.学习特点
学生对企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更乐于接受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作任务,善于利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并对三维仿真视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有学习偏好。
(三)教学策略
本课程依托职教云学习平台,借助资源库资源、校企共建的微课资源、企业共享的三维仿真视频、图库资源和自建动画视频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课上结合企业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情境开展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任务实施和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三、教学实施与成效
(一)德技并修“双引擎”助力“三全育人”
鉴于现场品控员岗位在企业产品质量中起的关键性作用,以及企业对现场品控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标准,本模块的教学将立德树人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素质目标。针对项目一原料质量验收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严谨求实、诚信守法的职业品德和甘于寂寞、崇尚平凡的劳动精神;针对项目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环保节能理念,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针对加工质量检测分析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实验室规范操作意识、实验安全意识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无形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再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和新闻时事等引发学生思考,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助力难点突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我们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动画视频资源以及网络视频资源,把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分析检测原理、饲料生产设备原理和相对枯燥乏味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通过动画视频和三维仿真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将设备原理、检测原理等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生動化,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看不到、摸不着、难理解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大大提升。
(三)生成性学习资源助力课堂实效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摒弃了以往的纯理论式教学,从岗位工作任务出发,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到了学做结合,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形成的成果,例如制作的饲料标签、拍摄的原料显微图片、完成的工艺流程图、绘制的标准曲线等作为生成性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类型化总结,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四)企业实际案例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团队引入了企业导师参与整个课程重构和课堂教学,能够做到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紧跟行业发展新形势。将企业应对非洲猪瘟而进行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改造、先进的全自动样品采集设备、近红外分析检测设备、先进的生产智能监控系统、国家针对饲料添加剂的新法规等行业新工艺、新设备、新法规,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案例或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掌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过程性评价方式和全过程的信息数据采集助力课堂生态的良性互动
采用带数据收集功能的学习测试平台,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方式,实现了全程数据采集,做到了精准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分析。在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学生以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反思,提升其学习效率。我们采用多维度评价方式,不是单纯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而是要同时从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评价方式,我们还引入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教学评价,对接企业岗位标准,使学生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特色与创新
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现场品控员的岗位要求进行整合,教学过程紧贴岗位实际工作技能需求,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优势,教学中利用校企共建显微图库资源、饲料标签图库、企业原料验收标准、企业工艺流程图、企业工作表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和资源,以岗位工作内容设定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无形渗透,达到了德技双修的目的。
(二)问题与改进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扩招100万的政策,意味着高职院校要由针对应届生源的同进度教学模式,转向针对社会生源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即由刚性走向弹性的教学之变。对社会生源开设的课程,要更多地从基于知识存储为主的学科课程,向基于知识应用为主的行动课程,特别是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转变。
总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坚持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设计,把不同特色的教学活动围绕“配合饲料生产与质量控制”这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适合于大扩招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但单独一门课程的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要进一步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开展教学,开展适合于本校特色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