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息肉和囊肿,距离癌症有多远
2020-08-25马惠文
马惠文
日常体检中,很多人查出肺上有结节,胆囊有息肉,肝上有囊肿等,立刻就慌了神,甚至怀疑自己已经是一位“准癌症”患者。那么,结节、息肉和囊肿可怕吗?哪些类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它们距离癌症有多远呢?
极小部分结节是癌前病变或早癌
结节是指可触及的局限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实质性皮肤损害,不痛不痒,通常触摸即可判断。无论是肺结节、甲状腺结节还是乳腺结节,良性的占据绝大多数,对人体多无影响,不用处理,只需观察即可;不过,也有一些信号提示可能是癌前病变或者早癌。
肺结节:肺结节是所有结节里面最吓人的,但我们首先还是要明确,肺结节不等于肺癌。肺结节的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结节或钙化性结节,一类是性质不确定的结节。一般而言,炎症、结核、肺脓肿等疾病也会表现为小结节。肺结节如果小于5毫米,且是孤立性微小结节,只需要每年复查低剂量CT即可;如果结节在5~10毫米,需3~6个月随访1次;结节大于10毫米,且结节边缘呈毛刺、分葉状,结节内部密度不均匀,可通过PET-CT以及微创检查方法等明确诊断,再根据情况对应处理。即便是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结节,也不必过于恐慌,早期肺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成功率几乎可达到100%,且预后很好。
甲状腺结节:通常是通过颈部彩超发现的,并且彩超报告会写明甲状腺结节为多少级,可据此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1~3类为正常的甲状腺、可确诊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0,如果结节较大,建议半年随访;4A类为有一定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3%~30%之间,建议短期(3个月)间隔随访,次选细针穿刺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阴性,继续短期随访;4B类为有相当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31%~60%之间,建议首选细针穿刺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阴性,可短期间隔重复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4C类为有极大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61%~95%之间,建议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次选细针穿刺活检后手术治疗;5类为可确诊的恶性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94%,建议立即外科手术治疗;6类为病理证实的恶性结节。
乳腺结节:可见于各种乳腺疾病,比如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约80%以良性疾病为主。通过乳腺BI-RADS分级法,可以判断结节的性质:0类为不能全面评价病变,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评价;1类为阴性征象,建议每年复查1次;2类考虑良性改变,建议6~12个月随访1次;3类表示良性疾病可能,但需要缩短随访(如3~6个月1次),这一级恶性的比例小于2%;4类考虑恶性病变可能(2%~95%),需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5类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95%),需要手术切除活检;6类为已经由病理证实的恶性病变。
有些息肉复发率高,需定期复查
息肉的发生有些是因局部黏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有些是基因突变与遗传因素所致。此外,息肉的发生也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长期饮酒、常食辛辣刺激物等。息肉是良性肿瘤的一种,但有些存在恶变倾向,需要注意。
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可达50%。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十分重要。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此外,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3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是良性的,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因宫颈息肉会产生有炎性刺激的分泌物,所以会破坏阴道生理环境,降低精子活力,息肉也会形成黏液栓,阻碍部分精液进入子宫,影响受孕。因此,女性应定期做妇科检查,一旦发现有宫颈息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当息肉较小时,可先采取药物消炎治疗;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进行微创手术切除。术后应进行病理检查,确诊息肉的性质。与肠息肉一样,宫颈息肉也容易复发,应在术后定期复查。
胆囊息肉:是原发于胆囊的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多在超声检查时发现病变。少数患者可有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针刺样疼痛,向后背部放射,恶心、厌油腻、腹胀等。胆囊息肉多是良性疾病,但大于1厘米的腺瘤样息肉可能有癌变危险,需要手术切除。
鼻息肉:主要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增多,时伴有喷嚏,嗅觉下降,严重时有鼻塞,甚至影响呼吸导致缺氧。息肉较小时可采取药物局部治疗,但对于不断增大的鼻息肉,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增大的囊肿要注意恶变的倾向
囊肿也是一种良性疾病,如同一个个封闭的“水泡”,囊肿的外壳是由一层层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排列而成的纤维性囊壁,囊腔内充满清亮无色或淡黄色、无菌、富含蛋白质的囊液。囊肿好发在全身各个部位,常见的为肝、肾脏以及卵巢。
肝囊肿:是长在肝脏上的所有囊泡状病变的统称,它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有多种类型,如先天性肝囊肿、创伤性肝囊肿、肿瘤性肝囊肿、炎症性肝囊肿等,90%以上的囊肿是先天性肝囊肿。肝囊肿多数生长缓慢,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也可引起上腹膨胀不适、隐痛或轻度钝痛。对于单纯肝囊肿,定期随访腹部彩超即可,一般每年1次;当有并发症出现,如囊肿破裂、囊蒂扭转、囊内出血或囊肿巨大压迫邻近器官影响进食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卵巢囊肿:是卵巢肿瘤的一种,其中常见的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因囊液像巧克力,也被称为“巧克力囊肿”。巧克力囊肿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及急腹痛;另一种常见的危害就是月经异常,严重者会导致不孕,还有极少一部分会发生恶变。如果是直径<5厘米,通常是随访观察3个月,再进行复查,如果囊肿没有继续长大,或者自行消失,就无需太在意;如果半年后囊肿不消失,或继续长大,应根据相应情况进行处理,进一步明确性质。
肾囊肿:分为单纯性肾囊肿和遗传性肾囊肿,前者是成人肾脏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异常的良性病变,可以单侧或双侧发病,主要表现为腰腹部及背部间歇性钝痛,严重的会出现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可通过B超或CT检查来确诊。无症状的单纯性肾囊肿不需要治疗,但有必要6个月到1年复查1次;直径超过5厘米的囊肿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尿路梗阻,就需要行囊液抽吸术,或囊内注射硬化剂;对于直径超过10厘米的囊肿,则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