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歌海”的情怀
2020-08-25李卓玲
李卓玲
[摘 要]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音乐工作者用音乐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热爱,梁绍武先生便是个中翘楚。以访谈资料为基础,从梁绍武先生创作经历出发,对其歌词创作特点、歌词中的意象表达与情感特征进行论述总结,旨在让更多的音乐工作者认识并了解这位成长于广西,扎根于广西的本土词作家。
[关键词]广西;梁绍武;歌词创作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八桂大地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他们用音乐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热爱,梁绍武先生便是个中翘楚。梁绍武先生是广西那坡人,广西艺术学院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广西音乐文学会副主席,广西首届签约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在广西从事民族艺术创作40余年,在广西民歌文化方面精进有为,创作歌词数百首。作品主要有《咕哩美》《唱天谣》《瓦西里的故事》《梦的眼睛》等,其中《咕哩美》獲得全国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山歌年年唱春光》和《夜了天》等具有民族韵味的作品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大展风采。他创作的作品曾荣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孔雀奖声乐大赛创作新歌奖等。数十次获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评选的歌曲奖项。
梁绍武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词作家,除了他对广西民歌文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之外,和他国家一级编剧的任职经历也是分不开的,扎实的文字功底让他的歌词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梁先生的词作题材丰富,数量众多,但歌词中所反映的内容都和广西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本文建立在笔者对梁绍武先生采访的基础上,将从梁绍武先生的创作经历出发,对其歌词创作特点、歌词中的意象表达与情感特征进行论述总结,旨在让更多的音乐工作者认识并了解这位成长于广西,扎根于广西的本土词作家。
一、梁绍武与其歌词创作
(一)梁绍武其人
1. 隆林生活,埋下创作种子
1959年,年仅6岁的梁绍武跟随父亲来到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在这里度过了21年的时光。那时候的隆林十分贫困,用穷乡僻壤一词形容都不为过,生活艰难可以想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给童年梁绍武的心中埋下了民歌的种子。隆林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世世代代在民歌的旋律中成长。县城只要有赶场活动,山里的群众就会走上一天的路来到县城,奔波的辛劳抵挡不了群众热情的心,风尘仆仆的各族群众会在赶场开始前来到小河边洗漱打扮,再换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人们点起篝火,弹起天琴,唱起山歌,跳着舞蹈,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民族风情画。正如梁绍武所说:“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都是在这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度过的,虽然那里是个偏远的民族地区,但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年轻有为的梁绍武23岁出任隆林县文化局副局长。当时全国的艺术家到隆林采风都由梁绍武陪伴招待,就在这一次一次的田野采风中,梁绍武对淳朴的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民族艺术那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使他沉醉,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恩师指点,开始歌词创作
梁绍武在广西从事文学创作已有40余年的时间,期间各种文学体裁均有所涉猎,但歌词写作道路的开启,则要感谢梁绍武的恩师,广西著名民族音乐家、作曲家范西姆先生。
伴随着创作事业的发展,梁绍武意识到自己具备着许多人不具备的优势,即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长年生活工作在多民族地区的梁绍武,对于民间艺术文化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厚的情感,在一次采风回来时,范西姆先生看到了梁绍武所创作的诗歌,深觉韵脚工整、措辞独特,很有民族风味,思及广西写民族歌词的人才稀缺这一问题,便向梁绍武提出了尝试写民族歌词的建议。正是范先生的这一个建议,为梁绍武未来的创作方向点亮了一盏灯。自此,梁绍武开启了自己创作的新领域——歌词创作。
在范先生的介绍下,梁绍武得以与著名壮族作曲家李学伦老师合作,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歌词《苗寨踩月曲》。这首作品问世后,被人民音乐出版社看中,收录发表在《全国优秀抒情歌曲集——春之声》上,这是对梁绍武歌词创作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歌词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凭借着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积累和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熟悉,梁绍武在歌词创作方面得心应手,但即使如此,他也依然坚持时常下乡采风。他坚信,只有不断汲取民间文化艺术的养分,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日积月累之下,梁绍武的创作数量与日俱增,已有百首左右,多个作品在各级大赛中获得大奖。
梁绍武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幸运的是梁绍武遇到了很多前辈和大师为他指点,这些忠告也让他突破自身思维禁锢,创作出独属自己、与众不同的民族作品,也让梁绍武对于自身歌词的特点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歌词创作特点
梁绍武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吸收前辈的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歌词创作中,形成了独属于他的歌词风格。
1. 人民性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歌词才是当时真正活在千百万人民群众口头上的新诗。歌词由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易于传播,也易于使群众接受。”?譹?訛乔羽先生在1987年为《中国歌词选》所做的序言中道出了歌词的真谛。优秀的歌词不仅要对情感进行合适的铺垫和渲染,更应该能打动听众。乔羽先生曾在百色开过一次讲座,会后,乔羽先生看了梁绍武的歌词,也将这个观点传达给梁绍武,“写歌词一定要尽量缩短与听歌的人的距离,否则没人愿意听你的歌”。梁绍武将其称为歌词创作中的“人民性”。这也成为他之后创作的一个特点,只有从听众角度出发,想他们所想,才能写出与人们生活贴近的歌词。《壮族敬酒歌》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品:
没有情感参与的创作是经不起推敲的,更是没有生命力的。梁绍武的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八桂大地带给他的文化滋养,他以笔写心,将对家乡和民族音乐的热爱融进作品之中,寄托他对家乡最纯粹的情感。
梁绍武在创作的同时,也肩负起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使命。在笔者与梁绍武先生的交流中,梁先生认为,每个民族,都要有一些有使命感的文化人,他们应当呈现出有责任、有担当的形象,在责任感的驱使之下,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1. 反哺家乡,赤子之心
梁先生的创作从未离开民族和乡土,他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不仅是对壮乡的抒怀,更是与广西这片土地上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梁绍武作为一个文人对家乡的一份赤子情怀。
热风把热土吹动/热土让热情奔涌/我们敞开一扇美丽的窗口/精彩向这里集中/歌声飞出国界/欢乐跨越时空/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地方/绽放着万紫千红/一片凝聚雄心的土地/放飞美丽的梦/一片凝聚雄心的土地/放飞美丽的梦。
——《放飞梦想》
这首作品是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征歌入围歌曲。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的活动,南宁作为长期举办地,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本着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和发展机遇的宗旨,以双向互利为基本原则,推动经贸合作,并面向全球开放。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是广西的大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通过开放和交流帶动广西地区发展,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实现本地区的普遍繁荣。“热风把热土吹动,热土让热情奔涌”这句歌词描绘了博览会的热风吹动了广西这片热土,热情奔涌而出,作者内心的激情被博览会点燃。“我们敞开一扇美丽的窗口,精彩向这里集中”这一句作为陈述句,凸显了这首作品的主题立意,即开放与交流,这也是对博览会宗旨的呼应。“一片凝聚雄心的的土地,放飞美丽的梦”这一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未来的向往和期许之情,这也是梁先生家国情怀的体现,爱国家、爱家乡正是他创作的初衷,他以文人的眼光注视着愈发开放多元的故乡,正所谓“我以我笔写我心”。
2. 歌以咏志,人文情怀
梁绍武的创作从不局限于歌曲这一形式,大型民族歌舞集《八桂大歌》,三部交响合唱作品《壮天歌》《腾飞北部湾》《红土蔚蓝》,舞剧《咕哩美》以及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歌剧作品《壮乡三月三》,都是梁先生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虽形式不同,素材却都取自八桂大地,传统与现代、地理与人文、自然与经济,这些都成为了梁先生的创作源泉。
2019年,梁先生参与创作的歌曲《五色家园——广西壮族组歌》入选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同年11月29日,其结题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上演,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好评如潮。结束后梁先生上台谈及他创作这一组歌曲的感悟。这一组作品是应其恩师范西姆先生的邀请,于2003年创作,当时正值梁先生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本着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传承民族音乐的想法,梁先生创作出这一组歌曲,但因范先生的离世,这组歌曲被束之高阁长达15年,直到戴伟老师从北京回到南宁,才最终得以上演。这组作品也被梁先生称为他最满意的作品,这组歌词承载的不仅是梁先生对于家乡的深深爱恋,更是一份传承,从范西姆先生到梁先生,再到戴伟老师,民族音乐接力棒在他们手中传递,这也是对于民族音乐的一份坚守。
三、结语
梁绍武先生自1978年开始从事歌词创作以来,笔耕不辍,作品数量众多。正如梁绍武先生所说的:“创作需要燃烧激情,创作是浪漫之旅,没有激情走不到新的目的地,激情只能在寂寞中凝聚,在机会中爆发,激情所孕育的机会永远会照顾有准备、有作为的人。”同时他也从未忘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梁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对壮乡美景的描绘,还是对故乡未来的期许,都从未脱离地域文化所带来的深厚蕴涵。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之下,原本在场的文化差异性逐步在走向文化的同质化,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话语权使得身份认同焦虑的问题逐渐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梁先生的创作坚守地域文化,紧贴时代脉搏,做出了示范表率作用。
在访谈的最后,梁先生也说出了对未来的期许。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都是靠着口口相传的,但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已经逐渐老去,新一代的继承者还较为稀缺,民族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好民族音乐文化的种子就成为最重要的事。他希望可以依靠政府的力量,寻找和培养一些有责任感的文化人,来共同养护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让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滋养了梁先生的生命,梁先生也用自己的创作反哺家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在未来可以看到更多梁先生的创作,也期待音乐词坛能涌现出更多如梁先生一样的优秀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