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8-25吴小波曾志将颜伟玉何旭江张丽珍王子龙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年6期
关键词:兴趣小组养蜂双一流

吴小波, 曾志将, 颜伟玉, 何旭江, 张丽珍, 王子龙

(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南昌330045)

0 引 言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是我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为了推动“双一流”建设,2017年1月,教育部等颁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并遴选出42所一流高校和95所高校一流学科进行“双一流”建设[3]。然而,地方农业院校在此次遴选中明显不具有优势,其中建设畜牧学一级学科的高校仅3所,均为211建设高校,其二级学科中均未设置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设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的地方农业院校,应该把握机会,突出学科特色,发展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以特取胜,呈现亮点,实现一流学科,从而促进“双一流”建设[4]。

养蜂学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的方向之一,并且具有明显的特点:养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蜂产品,而且蜜蜂通过为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5]。然而,我国养蜂业却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人员老龄化:2007年,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8岁,30岁以下的养蜂人员仅占5.5%,50 岁以上的养蜂人员占49.2%[6],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10年后的今天,养蜂人员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50岁以上的养蜂人员超过60%。另外我国养蜂业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相对较弱,这些均与我国“养蜂学”教育的局限性和缺少“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关联。由于蜜蜂会蜇人,很多同学怕蜜蜂,不敢接触蜜蜂,从而放弃养蜂学这个方向。即使在大学中选修了这门课程,也不愿意在“养蜂学”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中也只是“群众演员”[7]。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了“养蜂学”方向的研究生报考率及录取数量,同时也影响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一直制约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更难于实现学科一流建设的目标。

鉴于此,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依托“养蜂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和“专业兴趣小组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报考率及其质量的研究——以养蜂兴趣小组为例”等教学改革课题,根据养蜂学课程特点,结合我省乃至全国养蜂教学实际,探索并实践出养蜂学“一基点、一平台、两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教学改革项目和科研项目为科学研究的基点,优化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并鼓励本科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报考研究生。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学研究项目,以项目促平台建设,平台为科研创新提供舞台。教师利用该平台,更好地开展养蜂教学与科研,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又促进项目立项、平台建设以及学生和老师的培养,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双提升”。

1 优化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养蜂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养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养蜂学新型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图

1.1 教学平台的优化

教学平台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及垫脚石。为了提升养蜂学对本科生的吸引力,积极优化了养蜂学课程教学平台,搜索了入门学习素材,创建了养蜂学学习室,制作了“蜜蜂王国”“蜜蜂免移虫技术”等科教片,同时建立了花园式蜜蜂实验蜂场和蜜蜂研究室,提升了养蜂学学习条件和教学平台。另外,制作蜜蜂模型、蜜蜂标本和蜜蜂观察箱,方便学生间接性接触蜜蜂,拉近学生与蜜蜂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养蜂学。为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同时,利用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后,进行反思,进一步优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条件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1.2 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的优化

高校课堂应该是高效课堂,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并且需要让学生容易掌握课程中的内容。传统的灌输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达到授之以欲与授之以渔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方面,将课程内容故事化、趣味化、科学引导化和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导入化,通过视频和案例,鼓励学生加以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如讲解“蜜蜂的化学语言”时,引入江西电视台“蜂人大战”,并试问学生:“蜂衣”是怎样穿上去的?蜜蜂为什么会像蚂蚁上树一样爬到人身上?之后再介绍蜜蜂的化学语言——蜜蜂信息素,并应用已经讲解的信息素知识来解释“蜂衣”形成的机理。又如讲解“蜂蜜的特性”时,引入电视台中“蜂蜜会爆炸吗”的视频,并试问学生“蜂蜜会不会爆炸”?之后讲解蜂蜜的特性,并应用蜂蜜的吸湿性和发酵性解释蜂蜜在什么情况下会爆炸,等。当然,教学设计方面,还需要将最新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导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内容与时俱进。比如,在讲解蜂王浆生产时,可以导入“蜂群多王共存技术”和“蜂王浆免移虫生产技术”等,并就新技术研发过程及机理进行剖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每堂课即将结束时,结合课程内容或养蜂生产实际,给予2个思考题,供大家课后思考,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按照上述“四化”模式制作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在教学反思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1.3 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过程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点,与课程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优秀的剧本,没有优秀的演员,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启发式教学,并结合课件中的故事化内容,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并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在舞台上讲解课程内容,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老师的提问,使课程气息呈波浪线起伏,减少学生开小差或玩手机等现象。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微笑教学和激情教学。微笑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加老师的亲近感,使学生喜欢老师的同时喜欢这门课程。激情教学可以提高上课的氛围和气息,使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而且也更容易记住课堂中的知识要点等。在每次课之后进行反思,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反思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2 开展养蜂学第2课堂、建立养蜂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和探索的能源。目前,大部分学生只能向课堂、图书馆或老师寻找知识,很难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发挥兴趣的地方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给那些对蜜蜂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平台,积极开展养蜂学第2课堂,建立养蜂兴趣小组,利用校内养蜂学的教学平台(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和实验蜂场),每年上半年(第2学期)从大一新生中招收对蜜蜂感兴趣的学生,组建养蜂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先跟随老师或研究生开展一些研究学习活动,熟悉养蜂学知识、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之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试验,并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指导老师和研究生给予指导,优化试验方案,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和养蜂素材,让兴趣小组成员自行开展相关研究,积极探索养蜂学中的科学问题。鼓励小组成员将研究成果形成科研论文,并将科研论文、学习心得以及对养蜂学某一方面的认识汇编成册,供大家相互交流。同时,鼓励兴趣小组成员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另外,兴趣小组不定期地在学校内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蜂产品展示会、蜂业博览会等,提升学生交际能力和自我宣传能力。1年后进行换届,即每年从上一届学员中自愿留下一部分人员,参加下一届兴趣小组活动,起着“传-帮-带”的作用,下一届新成员又从大一新生中招收[7-8],并形成兴趣小组招新循环机制。养蜂兴趣小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研究生参与指导兴趣小组,也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兴趣小组活动实现了研究生与本科生双赢发展(见图2)。

图2 养蜂兴趣小组运行结构图

3 构建养蜂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进一步优化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3),在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和养蜂学第二课堂,同时鼓励本科生报考或保送养蜂学方向的研究生。为了使硕士研究生能安心开展创新研究活动,每月给予学生一定的劳务费,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并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补助标准逐渐提高。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科研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多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获更多的奖学金。为了避免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走弯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一方面,研究生每周需要将个人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以工作周记的形式发送给导师,导师可以了解研究生的研究进度和问题,并及时给予答疑。另外一方面,实验室内部每个月开展一次学术交流,让研究生分享其研究进展、阅读期刊感想以及讨论实验方案等,使实验室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优化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更科学、更可靠。同时每年都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甚至国际学术交流会,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以及吸收外源的“知识血液”,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导师采用团队制,所有老师均按坐班制,方便指导学生,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会议讨论,及时解决科研中的问题。研二时鼓励研究生硕博连读或“硕博申请考核”方式攻读博士,研三时,鼓励研究生报考博士研究生或推荐就业。跟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荐研究生海外留学和招收外国博士留学生。

图3 养蜂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青年教师”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研引领、本硕协助和导师力推。要求博士研究生博览其研究方向的文献,积极主动优化方案,形成更科学、更完善的实验方案。博士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吸引部分本科生或硕士生协助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工作,使博士研究生能集中精力进行前沿探索。导师每周与博士生沟通科研中的问题及进展,并对发现的问题即时进行会议讨论。使博士生的科研创新争分夺秒,快速有序地进行。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养蜂学博士后。博士后的培养采用“项目自由化、科研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让博士后结合自己博士期间所研究的内容,结合蜜蜂,开展项目自由化、个性化,并进行导师团队会议,探讨可行性,并就方案进行优化,并定期开展研究进展及后期设计研讨,使博士后的研究有深度、有意义、有创新。

青年教师是学科发展的接班人,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指导的保障。吸引优秀博士加入青年教师队伍中,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采用“传、帮、带”“走出去、引进来”以及“教学科研相融合”等培养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带领更多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另外,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团队中参与指导或学术讲座,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传承最新科研成果,使课程内容更丰富。

4 建立教学与科研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科学研究以项目为纽带、以经费为支撑、以平台为支点来探索教学改革与科研问题。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教学改革促教学,教学吸引学生,学生参与科研。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促平台建设,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生和青年教师成才。青年教师在一定研究基础上,更容易申请相关教学与科研项目,并形成良性循环(见图4),使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平台建设越来越好,科研成果也在慢慢产出。

图4 突出科学研究、建立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结构运行图

5 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5.1 养蜂学课程教学体系成效显著

将上述课程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课程质量认可度均得到明显提高,选择养蜂学为专业选修课的班级和选择养蜂学方向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人数较多。成果第一完成人应用上述教学体系,其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优秀一级,在教师比赛中荣获2016年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018年院教学比赛特等奖、2018年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8年校“大北农”教学精英奖示范教学第一名,并荣获“大北农”教学精英奖暨2018年教学人物。

5.2 养蜂兴趣小组收获喜人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报名参加养蜂兴趣小组的人员非常多,每年都有几十位同学报名,但由于养蜂学方向老师人员数量、研究生数量以及实验室场地有限,每年招收6~16人。兴趣小组成员在老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与带领下开展学习与创新活动。目前,小组成员主持了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并将学习心得、对养蜂学的认识以及科研成果等汇编成册,形成蜜蜂通信,近5年已编制印刷了4期。另外,已有57名养蜂兴趣小组成员毕业,28人录取为研究生,录取比率为49.12%,而且大部分同学被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

5.3 本硕博培养成果丰硕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该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养蜂学创新人才,在养蜂学课程优化和养蜂兴趣小组开展的基础上,研究生招生人数与研究生导师相匹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近5年来,共招收26名研究生。研究生在北大中文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论文30篇,平均每人至少发表SCI论文1篇。近5年,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占学院总数的1/8;获省政府奖学金15人次,占学院总数的1/8;获省学业奖学金27人次,占学院总数的11.34%,而养蜂学方向的研究生人数仅占学院研究生人数的9.8%。另外,每年均有1或2名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或优秀硕士论文。已毕业的研究生均参加全国养蜂学术交流会,部分学生参加了国际会议或出国留学。近3年,招收了1名博士后和1名外国博士留学生。

5.4 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实践证明:教学研究培育高素质的本科生,为科学研究打好了基础。招收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促平台建设,也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并形成良性循环。近5年来,教师主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39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科研成果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江西省技术发明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改进奖。科研成果促平台建设和教师成长,我校蜜蜂研究所已成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和江西省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工作基地,所在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和江西省一流学科。团队带头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教学名师等。团队另外5人均为江西农业大学未来之星,3人被评为省杰出青年或青年科学家人选。

6 结 语

一流大学依靠一流学科,一流学科依靠各个研究方向。养蜂学是畜牧学中二级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养蜂学“一基点、一平台、两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我省乃至全国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促进了成果转化、优化了中青年教师发展之路,传承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符合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路径,但与“双一流”遴选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向一流实验室迈进[9-12],更好地促进养蜂学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的开放性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索性实验需要加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13-15];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需要深入探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确保落地,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育新路径[16]。将继续按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养蜂学的教学与研究,优化教学与科研平台、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创造优秀成果,向一流学科迈进。

猜你喜欢

兴趣小组养蜂双一流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艺术教育类课程与兴趣小组有效结合的策略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养蜂女状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小学生作曲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
妙求人数
失踪的十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