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铍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膝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25张晓宇刘爱峰张君涛张玉亮巩树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质膝关节

张晓宇,刘爱峰,张君涛,杨 莹,张 超,张 宇,张玉亮,巩树伟,王 平

骨质疏松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而逐渐上升,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防治越来越重要。骨质疏松被重新解释为“渐进式全身性骨骼疾病的特征为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架构退化,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并易于发生骨折”[1]。而膝关节疼痛一直以来是骨伤科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伴发膝关节疼痛的几率呈现不断增高趋势[2],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往往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伴随发生,因此对许多骨科患者来说,膝痛常常与腰痛等骨质疏松症状伴随发生[3]。铍针源于《灵枢·九针》,书中记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而新铍针综合过去的各种疗法的优缺点,选用新的材料钛合金研制而成,其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骨质疏松性膝痛西医常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但由于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及肝肾功能的影响,不良反应较多,而降钙素或双膦酸盐的应用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针对这种临床症状,笔者采用新铍针结合拔罐的治疗方法,在患者骨质疏松性膝痛及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伴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7年出版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4]和“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5]制定以下诊断标准:(1)双能X线骨密度DXA检查-4.0≤T值≤-2.5标准差(HOLOGIC骨密度仪);(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8分;(3)有典型的骨质疏松性膝痛的症状及体征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4)膝关节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Ⅰ、Ⅱ、Ⅲ级骨性关节炎;(5)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血肌酐、凝血指标均在正常标准范围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1个月内未行其他方式治疗者;(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1)诊断为继发性骨质疏松者;(2)既往有膝部手术者,如膝关节镜、关节置换术后等;(3)IV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畸形者;(4)膝关节有化脓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者;(5)合并严重心、肺、肾等器官疾病者;(6)有活动性胃肠病变,血液疾病、内分泌疾病者;(7)有严重精神疾患或认知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4]要求,予以碳酸钙D3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复方600 mg/片),每次1片,每日2次;骨化三醇胶丸(罗盖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5 μg/粒),每次1粒,每日2次;鲑降钙素鼻喷雾剂(北京世桥生物制药,规格:每喷含20 μg鲑鱼降钙素),每次1喷(喷鼻),每天2次,持续治疗4周。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膝关节局部痛点行新铍针结合拔罐治疗。选针:选用0.40×25 mm新铍针。选罐:依据施术部位面积大小选择标准II号治疗用玻璃罐。选穴:依据患者膝关节周围具体疼痛部位进行局部选穴。操作:先对入针局部皮肤进行消毒,新铍针直刺/斜刺3~5 mm,有触及骨质感,可行提插针法。随即出针施以拔罐治疗,留罐3~5 min,以针刺处有点状出血为宜。新铍针治疗每周2次,持续治疗4周。

1.5 疗效评价

1.5.1 疼痛评分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采用VAS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从无痛到剧痛[6]。由患者依据自身痛觉来判断记录在标尺上。治疗前后均嘱咐患者标记出疼痛所在的位置,最后由医生判定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数值填入VAS评分表。

1.5.2 简明疼痛量表(BPI)评分 从整体活动、情绪、行动、正常生活、人际关系、睡眠、生活情趣7个方面进行评定,每项0~10分,总分70分,各组之间均以总分作为比较依据。

1.5.3 勒凯纳(Lequesne)评分[7]Lequesne评分用于评价关节疼痛和功能,包括休息痛、运动痛、压痛、肿胀、晨僵及行走能力6项指标。分值越高代表关节功能越差。

1.5.4 疗效评价 依据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8]。分值在0~100分。0分为正常。膝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越明显,相应WOMAC分值越高。疗效优良率=(疗效优+疗效良)/总例数。疗效优:经治疗后,无疼痛及肿胀,关节活动正常,改善率≥75%;疗效良:无明显疼痛及肿胀,关节活动基本正常,50%≤改善率<75%;疗效尚可:轻度疼痛及肿胀,关节活动稍受限制,25%≤改善率<50%;疗效差: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改善率<25%。

1.5.5 红外热像检查评价 应用DH2010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成像仪,可进行自定义区域划分,测量出自定义区域内最大、最小、平均温度值及区域面积。分别于患者入组前及终末治疗结束后进行检测。检查规范:检查前休息10~15 min以上待皮肤温度恒定,减少影响因素;检查时患者去除遮挡待检部位衣物,充分暴露待检部位,被检者自然站立位,按申请要求进行拍摄操作,检查双侧膝关节。测量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区域平均温度及面积变化(图1、2)。

图1 治疗前外热成像

图2 治疗后外热成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BPI、Lequesne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BPI评分、Lequesn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BPI评分、Lequesn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4。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BPI评分比较

2.2 疗效评价比较 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4 两组Lequesne评分比较

表5 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

2.3 两组患膝红外热成像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膝红外热成像平均温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温区面积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膝红外热成像温度差值ΔT(治疗前-治疗后)、高温区面积差值ΔS(治疗前-治疗后)更大,表明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膝红外热成像指标比较

3 讨论

3.1 新铍针疗法 中医治疗膝关节炎多遵循“筋骨并重”“筋为骨用”的原则,尤其重视经筋的治疗[9]。新铍针疗法通过“刀”可疏通筋络,解除局部异常应力,使得黏连得以松解,使痉挛肌肉、挛缩组织得到舒缓,进而解除其对神经和血管的卡压,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缩短了疾病的恢复进程[10]。现代的新型铍针选材为钛合金,与传统针刺治疗相比较,促进微循环得以改善,起到通经、调气、活血的功效,加速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此外,可降低筋膜腔内压力、筋膜表面张力,得以减压减张[11]。针刺完毕后加以拔罐治疗,可利用罐内负压力量,进一步促进局部组织充分减张[12],同时使局部组织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有利于加速恢复进程。以笔者多年临床经验,针罐一定要联合使用,针刀松解后立即配合拔罐负压效应,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目前临床上对膝关节炎的西医治疗主要应用镇痛剂、消炎药关节内注射 (IA) 透明质酸(HA)[13]、或手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用药时间长的缺点且效果并不理想。而铍针治疗创口小,故损伤小、痛感不强烈。通过切割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降低筋膜腔内压力,消除神经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为膝关节软骨的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4]。

3.2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 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为钙剂和维生素D,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依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传统中药。像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利塞膦酸钠等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双膦酸盐药物,通常被作为首选,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15]。本研究中应用的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是目前临床常用降钙素的一种,属于钙调节激素,除了能促进骨的形成和改善骨的结构,增加关节以及骨的稳定性[16],还可显著缓解骨痛[17]。此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还包括雌激素类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甲状旁腺素类似物、锶盐等。

近年来,中医中药也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颇有研究,有单味中药疗法、复方制剂疗法等辨证治疗、针灸疗法等,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的潜力和优势[18],临床治疗时需要依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干预手段[19]。

3.3 疗效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新型铍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膝痛,临床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优良率的73.33%。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和BP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红外热成像,治疗后比治疗前各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这说明在膝关节疼痛的缓解程度和功能活动度上,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疗效更显著。

骨质疏松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为退行性疾病,两者之间在临床病程上呈现相互促进的现象[3,20]。对于本研究中的此类患者,疼痛往往是其最大的困扰。针对这种状况,一般西医常规治疗为患者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由于药物的胃肠反应及其他副作用影响,这类药物只适合短期应用,而双膦酸盐或降钙素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患者不耐受或依从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种临床症状治疗早期应以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为主要目的,而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则应该以控制关节退变的进展以及防范骨量的持续流失为最终目标。本研究中的新铍针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有效调动患者机体自身的损伤修复机制,是临床对症治疗的实用手段。它弥补了口服镇痛药物而带来的胃肠道副作用,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心血管事件等诸多不足。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新铍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膝痛,能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患膝红外热成像温度结果等多项观察指标均能得到阳性观察结果,证明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起效快、疗程短、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骨质膝关节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