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在大凉山上的“铿锵玫瑰”

2020-08-24钟荷

百姓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凉山支教彝族

钟荷

冬日黎明,大凉山深处,海拔3000多米的扎甘洛村白雾弥漫,潮湿阴冷。天还没亮,谢彬蓉就已洗漱完毕,在厨房开始忙碌,她要赶在学生到校之前,把午饭提前做出来……这样的支教生活,她已经在大凉山度过了6年。谢彬蓉曾是一名军人,2013年选择退役自主择业的她,放弃了与家人相伴的日子,选择了只身来到大凉山支教。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支教6年来,谢彬蓉在海拔3000多米的讲台上,把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融进了大凉山的脱贫攻坚中,为山区孩子送去了知识和力量。

谢彬蓉1971年出生于重庆忠县,她的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后回乡任小学教师,从小受父亲影响的谢彬蓉长大后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和老师。1993年7月从四川师范学院毕业后,因为品学兼优被部队特招参军入伍,圆了她的军人梦。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20年后,谢彬蓉选择自主择业回到了家乡重庆。但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她心中还有一个教师梦。

标题谢彬蓉

2014年2月,谢彬蓉在网络了解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教学相对落后,长期急需能吃苦、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这让她想起了当年“彝海结盟”的历史事件,作为一名军人,谢彬蓉觉得到艰苦边远的彝家山寨支教,是她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后,她开始向一些当老师的同学请教,同时在网上进行了专题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支教能力。后来,谢彬蓉来到了西昌市一所民办彝族学校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支教。当时学校环境卫生条件极差,各类病菌极易滋生蔓延,没过几天,她的眼睛就因重度感染而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在治疗眼睛期间,谢彬蓉坚持一边教书上课,一边用部队的标准要求大力整治学校的环境卫生,一段时间后,校园卫生彻底改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谢彬蓉先后出资1000多元,并募资2万多元,帮助学校修建了教室,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全部进入学校学习,并统一进行了学籍注册登记。

原以为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学期志愿者服务,就可以安心离开了,但一次监考却再次把谢彬蓉的心拴住了。那个期末,她被抽去乡中心校监考,原以为那里软硬件好于她的支教学校,孩子们的成绩也一定会更好,但情况却并非如此。看到孩子们试卷上的空白和歪歪扭扭不成形的汉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那一刻,谢彬蓉才意识到,这里的教育固然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支持,但最匮乏的资源却是老师。于是她在心里暗暗说:留下来!不但要留下来,还要往山里去,做彝家孩子们真正的老师!这一留就是3個学期。

谢彬蓉(右)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

2015年8月,谢彬蓉结束了民办彝族学校的支教服务后,她又主动申请来到了更加偏远的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支教。到偏远地区支教,意味着再一次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生活,再一次和家人聚少离多,在得到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后,谢彬蓉毅然来到了美姑县瓦古乡的扎甘洛村教学点,当上了支教志愿者兼教学负责人。扎甘洛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这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原生态彝族村寨,小山村里只有40多户、200多名村民。从西昌市出发到扎甘洛村,要翻越海拔2991米的黄茅埂山脉才能到达,由于贫穷偏远,条件艰苦,在谢彬蓉来扎甘洛村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学校已换了18位老师,很少有人能扛得过两年,谢彬蓉回忆起第一次到偏远的扎甘洛村支教时的情景,谢彬蓉记忆犹新:“第一次去学校,是村支书来接的,通往村庄的山路一边是陡峭崖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当时通向教学点的路还是土路,又刚刚下完雨,上山的道路泥泞难行,一路上,不时遇见坑洼路段,颠簸不已,偶尔有滚落的小石子砸得车窗噼啪响,我几次都被吓出了冷汗。”

孩子们的洗漱用品和保温饭盒整齐排列

学生们正在洗校服

谢彬蓉在批改学生的作业

谢彬蓉给孩子们上课

学生们晾晒的校服

村里的学校矗立在半山腰一处不足100平方米的场地上,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的土坯房。刚到扎甘洛村时,学校只有六年级,共10个孩子,谢彬蓉的家就安置在一间土坯房里,她住的土坯房既是宿舍、办公室又是厨房,夜里还经常有毒蛇和老鼠出没。最初的每个夜晚,她整夜开着灯都不敢睡去,经常是和衣靠在床头,那段时间,她出现了严重的神经衰弱,难以入眠。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整个村子的教育基础也让谢彬蓉始料未及,学校六年级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讲不出来,有的两位数加减法和乘法口诀也不会,平均成绩只有10来分。大部分孩子都十四五岁,有的十八九岁了,但完全没有规矩意识,有的孩子想来学校就来,不来也不打招呼,有些孩子上着课一转眼座位上就没了人影儿,学校的情况让谢彬蓉感到压力巨大。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家长,于是,谢彬蓉白天上课,傍晚挨家挨户走访劝学,最终把放羊喂猪的孩子一个个拉回了课堂。

谢彬蓉明白,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孩子从小便扛起生活的重担,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径。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才会有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脱贫才有希望。正因为亲身感受了條件的艰苦,谢彬蓉决心带着孩子们从基础的学起,一点一点地做出改变。不久后,扎甘洛村小学组建了30名学生组成的一年级班,所以谢彬蓉更加用爱和心培育、陪伴她现在的30个孩子。在日常教学中,谢彬蓉不仅仅教孩子们识字算题,更教孩子们如何养成文明和卫生好习惯,把品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星期,谢彬蓉没急着给小家伙们上课本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她提前准备了洗漱用品发给孩子们,教他们洗脸刷牙洗头,训练他们站“军姿”,然后在镜子前看自己的新模样;还教孩子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组织孩子们走队列、练广播体操。这些“招数”看起来不起眼,但对自由随性惯了的彝家孩子们来说,却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好办法。慢慢的,这些孩子变得懂规矩、有礼貌了,也没有人逃学了。看到孩子们的转变后,谢彬蓉趁热打铁,她在课堂上采取分类教学、逐个提升。她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他们学会加减法;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为了让课堂更生动,谢彬蓉在网上现学现教,带着孩子们编排了《种太阳》《我是勇敢小兵兵》和彝语《上学歌》等文艺节目。课余时间,谢彬蓉经常和孩子们坐在教室旁边的一根大木头上聊天、唱歌、玩耍。此外,每年谢彬蓉会组织开展 “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夏季亲子运动会、校外游学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开朗活跃,变得懂礼、自信,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现在,当年的一年级“小花猫”“鼻涕虫”们,已经成长为讲卫生懂礼貌,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大方地和外来人交流,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汉字。这正是“一个老师影响一群学生,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的真实写照。

谢彬蓉(左二)和孩子们做游戏

学生们举行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谢彬蓉教孩子们做广播体操

冬去春来,谢彬蓉已持续支教到第10个学期。经过努力,她教过的学生有的去了职业学校读书,有的升了初中和高中。支教的这几年,除了每年寒暑假之外,她和丈夫、女儿大部分时间分居三地,与家人聚少离多,谢彬蓉却并没有感到孤独和艰苦,她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支教这些年,能够坚守下来,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能量能做到的,是学生们带给了我感动和温暖,是家人给予我支持。我作为退役军人,能够把自己以前部队那种艰苦、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那种精神,用来协助这些彝族同胞,一起走在我们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觉得我有幸能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做这样的一些事情,特别开心。”

如今,随着国家和当地党委、政府对山区教育事业的关注,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彝族群众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都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一切,也让谢彬蓉更加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坚守,定能让大山里的教育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猜你喜欢

大凉山支教彝族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大 凉 山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