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08-24彭基张盘德刘翠华彭小文何慧斌曾义新赵荣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5期
关键词:步行功能性下肢

彭基 张盘德 刘翠华 彭小文 何慧斌 曾义新 赵荣旺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引发的脑部组织损伤。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恢复和生活质量。国外近年临床研究证明,功能性电刺激刺激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以逐步建立肢体失去的运动功能,促进功能的恢复;与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联合起来,让脑卒中患者早期即可进行站立训练,模拟正常步态训练,有效解决传统康复治疗的局限性[1]。因此,本文探究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4月在本院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84 岁,平均年龄(66.95±8.76)岁;病程10~85 d,平均病程(35.97±21.51)d;卒中类型:脑梗死18例,脑出血2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5~85 岁,平均年龄(67.82±8.43)岁;病程12~80 d,平均病程(39.68±15.37)d;卒中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并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且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为脑卒中导致,步行时伴足内翻和(或)足下垂;对功能性电刺激敏感,出现预期动作;②生命体征正常,意识清醒,能配合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诊断为脑梗死、脑出血,但不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②神志不清者或伴有明显认知障碍、精神障碍者;③房颤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动起立床等,1 次/d,6 d/周,共4 周。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但不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电动起立床治疗,而是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采用广州市凡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Esay Walker 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分别对偏瘫侧下肢的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运动点进行电刺激治疗,设置步行周期为5 s;下肢智能反馈训练采用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1 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并与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同步进行治疗,1 次/d,30 min/次,6 d/周,共4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周后和治疗4 周后,由专人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FMI 评定、Holden 步行功能评定、TUGT 测试。FMI(下肢部分)共7 个条目,总分35 分,分数越高,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Holden 步行功能评定量表共0~Ⅴ级。0 级为无功能;Ⅰ级为需大量持续性帮助;Ⅱ级为需少量帮助;Ⅲ级为需监护或言语指导;Ⅳ级为平地上独立;Ⅴ级为完全独立。TUGT:准备一张有扶手的木椅及一只秒表。测试时患者穿平时穿的鞋,指导其自然坐于木椅上,背靠椅背,双手放于扶手上。若需使用手杖、助行架等助行具,将其拿在手中。距离木椅3 m 处贴一条彩条或放置一标志物。护士发出开始指令后,患者完成从木椅站起、平稳、按自然速度朝标志物或彩条前进、绕过标志物或彩条,回到木椅处、坐下等系列行为,记录测试所用时间。连续测量2~3 次,取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后和治疗4 周后的FMI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周后,观察组的FMI评分分别为(18.96±3.37)、(25.58±4.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42±3.15)、(16.36±3.5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4 周后的步行功能对比 治疗4 周后,观察组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后和治疗4 周后的FMI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后和治疗4 周后的FMI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同期对比,aP<0.05

表2 两组治疗4 周后的步行功能对比[n(%)]

2.3 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后和治疗4 周后的TUGT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的TUGT 为(28.58±8.76)s,对照组的TUGT 为(28.27±7.96)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869>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的TUGT为(15.86±4.69)s,短于对照组的(23.54±4.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1,P=0.000<0.05);治疗4 周后,观察组的TUGT为(8.42±1.13)s,短于对照组的(18.97±2.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4,P=0.000<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护理问题。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多采用Bobath 技术、PNF 技术、Rood 技术等方式治疗脑卒中。但这些治疗手段在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也暴露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出现的足下垂、足内翻、屈髋屈膝不足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恢复和生活质量[3]。国外近年临床研究证明,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可延缓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的发生、减轻痉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能力[4]。也有学者指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5]。功能性电刺激同步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科学系统训练脑卒中患者,可纠正其足内翻及足下垂的异常步态,建立正常的步态模式,有效地预防或减少此类患者跌倒风险,最大限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6]。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后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7]。

综上所述,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探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步行功能性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魔方小区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步行回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