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现状、问题及展望∗
2020-08-24黄乐平
黄乐平 舒 月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
提 要: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近十年来,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系统性总结。 本文主要对2009-2019 年间刊载于主要期刊的百余篇有关英语词汇教学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梳理词汇教学研究现状、探讨现存问题及展望未来趋势。 结果显示,研究热度整体相对平稳;研究聚焦于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等实践性主题;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认知视角成为研究热点;混合研究、多模态外语教学、ESP 词汇研究日趋成为研究的新方向。 现有词汇教学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今后的词汇教学研究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领域、推促学科交叉研究;也建议今后的课堂教学能输入双向文化、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及时优化课程。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要求,非母语者想要独立理解阅读内容,就必须掌握所阅读文本98%的词汇(Laufer, Ravenhorst⁃Kalovski 2010:15)。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中外英语教学体系的差异导致国外的词汇教学研究不会具体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且研究大多基于整个词汇体系,并从语言学或二语习得角度来探讨词汇教学。 不同国家的外语定位、语言规划及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 因此,不能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国内英语词汇教学,须结合国内英语教学环境和国家相关战略,探索适用于我国英语教育的词汇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2 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 为数据来源,将“英语词汇教学”和“词汇教学”分别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检索,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选取2009-2019 年间发表的论文。 通过阅读论文篇名、摘要,对检索结果进一步手动筛选,最终确定106 篇有效论文。 结合内容分析法,对106 篇论文进行统计梳理,旨在厘清研究内容和主题,追踪研究热点以及探讨现存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图1可见,词汇教学研究仍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发展状况(见图2)可分为“上升、回落、稳行”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9-2011 年,英语词汇教学的论文数量在急剧增长,此阶段其他研究也呈现增长态势。 第二阶段为2011-2014 年,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处于回落阶段。 尤其在2013 年,英语中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新方案的提出,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研究普遍下降。 第三阶段为2014-2019 年,词汇教学研究处于平稳前行状态。 可见,英语词汇教学积极响应国家对外语教学的发展要求;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上升、回落、稳行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图1 2009-2019 年国内英语课堂教学各项研究所占比例
图2 2009-2019 年国内英语课堂教学各项研究发文趋势
同时,刊载于核心期刊有关词汇教学的研究也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侧面反映出该领域学术成果产出率持续走低。 浅层次研究很难推动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就词汇教学而言,研究层次的拓展、学科视域的融合、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有利于词汇教学研究往纵深发展。
3.2 研究对象
在106 篇选定文章中,有一篇论文侧重研究大学和中学英语词汇衔接问题,研究对象分别为高中生和大学生,故把该研究对象分别列入高中和大学,由此得到107 组数据。 另外,很多论文用“学生”通指研究对象,并未将学生具体到特定的学习阶段,我们把此类论文的研究对象归为“其他”。 表1可见,词汇教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各教育层次。 其中,对大学生的研究最多,远超小学和初中。 虽然小学、初中等基础阶段的词汇教学最为普及,但由于课程标准、教学重心、科研任务和研究层次等因素,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词汇教学研究远少于大学。
表1 2009-2019 年国内核心期刊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对象统计表
3.3 研究主题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将研究主题分为以下几类:教学模式(17 篇)、教学策略(26 篇)、教学方法(29 篇)、学习策略(7 篇)、理论应用(16 篇)和其他(11 篇)。 其中,对词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颇为深入。 在教学方法上,词素法、收集词族法、词源法、单词添加成分法、体验法、脑力激发法、直接讲授法等备受关注。 词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词汇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在教学策略上,编码记忆、联想策略、语块、情景教学、词根—词缀—词串模块等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出现改善死记硬背单词的状况。
有不少学者对词汇教学模式和理论应用进行探讨。 在教学模式上,词汇深度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Rusanga⁃nwa 2013:41)成为研究新趋势。 在理论运用方面,词汇教学理论体系的缺乏使得学者纷纷从其他学科引入新的理论,如:隐喻理论、范畴理论、系统理论、信息编码理论、生成效应理论。 另外,有学者开始关注学习主体的学习策略,出现从“如何教”向“如何学”的新转变,学习主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愈发受到重视。
3.4 研究视角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 诸多学者对词汇教学的研究融入跨文化交际视角的思考。 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也正符合新《国标》“跨文化能力”核心素养要求。 除跨文化视角外,还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融合语言教学观和产出导向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商务英语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孙亚2017:88);也可从原型理论、认知语法、标记性、语义场等角度探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邓奇曾志宏2016:106);也可从图式理论角度论述图式构建对词汇学习的指导作用。 隐喻理论视角的词汇教学研究也颇多,认知视角成为研究的热点。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一开始备受争议(Quan 2016: 273-287),但的确也为词汇教学提供新的途径和研究视角。 孔蕾和秦洪武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利用语料库方法,提出比教材设置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词提取方法和教学设计(孔蕾秦洪武2013:63);王家义探讨语料库在词频统计分析、词语搭配、语义韵律和词语辨析上的应用价值(王家义2012:128-130)。 语料库可以揭示出最典型的语言特征,发现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规律,具有在教学中应用的前景。
4 研究趋势
4.1 出现混合研究
本文将研究方法简化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 在106 篇论文中,有10 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对这10 篇论文的具体研究方法统计(图3),我们发现实证研究开始注重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即混合质性和量化两类研究方法、手段或概念的研究(Koskey et al. 2016:95-122),也被称为“第三种范式”(徐建平等2018:51)。 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收集信息,再通过量化研究(如问卷调查、测试)收集数据,最后进行回溯性访谈。 量化和质性混合研究方法的出现,既丰富词汇教学研究手段,也增加实验研究的准确性。
图3 2009-2019 国内核心期刊英语词汇教学实证研究分类
4.2 多模态教学受到关注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的广泛应用以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多模态外语教学,即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两种及以上符号的资源和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源于国外的多元识读教学研究,多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为依据,历经几年发展后成果显著。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使用图像、声音、颜色、视频、动作等多种模态,协同刺激学生的认知系统,能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词汇。 吴春明指出多模态教学设计以及叙事教学法对词汇教学的优势,并融合两者提出多模态叙事教学法(吴春明2014:171)。 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和语料库相结合,构建出多用途、多模态的语料库,将会为学生创设学习词汇的不同语境,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3 ESP 词汇研究成为新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社会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和较高英语语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与沿线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合作交流。 为此,以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EG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甚至学生自身的需求(王宁2017:40),2017 年教育部首次将特殊目的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正式列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与普通大学英语教学相比,ESP 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实用性也更强,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 在词汇方面,ESP 词汇有一半以上与常规词汇相重叠,但多数词汇的意义发生改变。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词汇的固有理解,如何提升学生对词汇的功能感知等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ESP 教学不能偏离英语语言教学的主线。 大学英语教学是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英语技能上下工夫,而ESP 教学是在巩固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提高和拓展其人文素质。 因此,深入研究ESP 特点及教学规律,探索有效提高ESP 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将成为外语教学工作者的科研任务。
5 问题与启示
5.1 研究设计不够严谨
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所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同,导致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高中次之;小学、初中、中职、高职较少。 且将近四分之一的论文用“学生”来通指研究对象,并未说明学生的具体学习阶段。 研究对象的不平衡、不具体,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结论缺乏代表性和针对性。 另外,实证型论文匮乏严重,且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次数少,结果具有偶然性;实验前未对受众的语言水平进行测试;实验后缺乏回溯性访谈及追踪性调查。 我们建议提升研究设计的严谨度,如增加前测,加大测试范围和次数,增加回溯性访谈及追踪性调查,以增加实验的信度。
5.2 研究层面有待拓宽
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的主题相对单一,研究层面局促,重复研究严重,导致成果产出水平欠佳。词汇教学和词汇学具有密切交互关系。 狭义的词汇学提供词汇系统的规律性知识;广义的英语词汇学涉足词汇及其相关的诸多学科,研究范围十分宽泛。 将词汇教学的研究视域拓宽到词汇学层面,有望推出新的学术成果。 此外,随着AI 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学生在课堂上除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目前AI技术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尚无法彻底替代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但从语言技术发展趋势看,对传统外语教学产生颠覆性作用的学习科学势不可挡(沈骑2018:52)。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必须要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应对AI 的挑战。 词汇教学的研究或许可以拓宽到认知层面,并与心理学、智能科学、脑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进而推动词汇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5.3 缺乏教学思维培养
外语教育在本质上首先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才是语言技能的习得。 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过于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和技能性,导致我国在外语学科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彭龙2015:1)。 思维方式的教育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 在教学中,除教授知识外,教师还应思考如何通过词汇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词汇;如何借助词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人的思考方式;如何通过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词汇网络;如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思考、领悟语言背后的逻辑。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还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词汇,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过程充满智慧、交流和反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更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同时,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也提出极高的要求。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战略做好外语政策规划(蔡基刚2019:6),明确外语教学的各项目标,并加大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把外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5.4 缺乏文化双向输入
外语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跨文化学习与体验的过程(孙永春2019:73)。 外语教学中单一文化的输入将导致西方文化备受青睐。 在教学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灌输”,从而在无形中认可欧美文化的霸权地位,导致本土文化的“失语”。 全球化帝国主义正是以英语为媒介占有传播方式和垄断话语规则,最终以精神宰制的叙事同化摧毁其他文化传统和精神。 中国拥有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 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在外语教学中将单一文化输入转变为文化的双向输入,相互借鉴、对话,促进中外文化的视域融合,促进文明创新。 此外,英语词汇教学中多数词汇都源于西方,极具西方特色,而忽视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无法让国外真正了解中国。 我们建议在教材中适当加入中国特色词汇;或增设一门全英文的中国文化课,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在国际上拥有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构建权。 在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既是对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维护民族文化利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5.5 缺乏课程优化意识
课程优化意识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材衔接和教师建设等方面。 在课程与课时设置上,多数学校的词汇教学还未进行创新性调整。词汇教学通常需要特定的语境,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任务型课堂恰好为词汇教学提供良好的语境。 由于教学重心以及授课时间分配的不均衡导致词汇教学不够系统和深入,学生词汇习得效果欠佳。 我们建议增设词汇课,用于对学生每周所学词汇的系统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建立词汇关系网,并对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进行相应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材衔接上,教材的选取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衔接理念要求新、旧知识之间须建立起联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英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初高中学段之间出现严重的断层。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初中、高中、大学教材衔接工作;相关学校重视不同阶段学生的词汇衔接教学,尽量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词汇的机会。此外,随着词汇教学研究成果的相继涌现,诸多理论在词汇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使教师采用的词汇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各不相同。 教师能否灵活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否快速跟上新的教学理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挑战。 因此,相关学校须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并及时调整教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优化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