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尺之台 起于累土
2020-08-23王乐乐
王乐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文教事业更是亟待突破。这时候,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私立文会中学因为经费没有着落,日常教学难以维持。这一情况被反映到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之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审时度势,做出了接办文会中学,并在其基础上创办高级职业学校的决定。就这样,在历史的机缘下,青岛科技大学七十年发展史峥嵘长卷的第一页,在沈阳徐徐展开。
1950年9月16日,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正式成立。根据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应用化学、造纸、橡胶、化学机械等科系,首批录取新学员3个班,128名学生。当年10月3日,在新中国周年华诞的余庆之中,学校举办了首届简朴而隆重的开学典礼 。128名学子朝气蓬勃,怀揣着对建设新中国的热切憧憬走到了一起。他们那时候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日后桃李芬芳的“橡胶黄埔”的开门弟子。
那时的青年,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与简陋的校舍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他们把炽热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汲取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强大动力。他们下乡演出,他们帮助当地民众抗旱,他们深入工厂乡村,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青岛在中国橡胶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鉴于这种现状,从人才培養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角度,轻工业部做出了在青岛筹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的决定,将原沈阳橡胶工业学校搬迁至青岛四方。
在一块面积只有200亩的土地上,一座颇有苏联建筑风格的校园拔地而起,成为新兴工业区中独特的象牙塔,生机勃勃。
1956年9月,数百名师生,携着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也携带着对新学校的憧憬和希望,千里迢迢、浩浩荡荡,正式从沈阳迁至青岛。自此,他们与海滨城市青岛结缘,翻开了学校发展史上崭新的一幕。
当时的青岛四方,远离市中心,生活条件差,文化活动少,各种设施缺乏,出了校门所看到的,要么是建设中的工厂,要么是荒芜的晒盐池。历史的苍凉与新兴的工业建设并存。但,乐观精神和坚定信心,让他们在那个时代,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成为今天,这座70年工业名校最宝贵的回忆。
(图片由青岛科技大学提供 编辑/王立群 助编/李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