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2020-08-23易杨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8期

【摘要】当前阶段,韧性城市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在城市建设中,安全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安全带建设以及智能化社会应对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思路,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关键词】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防灾规划;智慧系统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其安全指标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城市中的社会系统以及物理系统。同时,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也会给城市安全状态造成直接影响。对于安全城市来说,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防御灾害事故,减轻其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以及灾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规划。

2、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在韧性城市中,当发生灾害时要具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对灾害进行防御,降低灾害风险及其危害程度,避免灾害的扩大化。同时,通过建设网络连接体系以及风险分散措施,在灾害的处置过程中能够快速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基本功能。本规划主要以韧性城市的技术设施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当前韧性城市的设施规模以及布局方案,同时在防汛排涝系统建设、化学品等危险产品处理以及消防救援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2.1防汛排涝系统建设

水灾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城市各方面系统和功能的运行造成极大影响。在韧性城市中,防汛规划工作要注重提升城市整体的排涝能力,而不是在局部进行小的修补。建设一套具有较高标准的防汛排涝系统,对此,第一要将地下大型蓄水设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河道水网恢复工作进行联合。第二,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使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保障城市的水安全。第三,提高排洪和防汛设施的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保证城市的重要设施和重要区域能够处于安全的排涝环境中。第四,利用城市条件建设林地和湿地相结合的水绿转换区,一方面具有生态景观湿地功能,同时还能加强抗洪防汛能力。

2.2 对危险化学品及其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布局

在很多城市中都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设施以及相应产品,如果管理不善,将给城市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一旦不能合理的进行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将会导致社会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化。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以及存放管理,对于确保危险化学品产业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对当前垃圾处置设施进行完善的安全管理,严格监测垃圾填埋场的液体渗漏情况、气体排放情况,避免对周围水质产生影响。对填埋区周边的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加强危险化学品相关工厂的制度建设,确保其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引进当前先进的技术来升级尾气、臭气等二次污染控制项目,使生活垃圾的转化率和利用效率有所提升。

其次,通常城市中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单位都是处于较为分散的分布状态,因此要进行科学布局和管理,规划建设专门的危险化学品园区。同时,园区不能处于低洼地区以及容易受到内涝影响的区域当中,避免由于出现积水问题而造成危险品泄露。同时建设专门的危险品运输通道,将各大工业园区进行连接,提高危险品的运输水平。

2.3建设全覆盖消防设施

火灾是城市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的灾害事故。如果火灾发生在具有危险源的地区或者是脆弱性区域,将可能导致灾害的进一步扩大化,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当前城市建设密度较高,在中心城区中居民区和商贸区较为密集,同时还存在着大规模的自建房以及老旧房屋,呈现一种城市形态和低端生产生活相交织的状态。并且当前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化,既存在着工业区,又有机场、港湾等物流区和贸易区等,同时还存在旅游度假区等人流规模较大的聚集区。这些因素都导致城市火灾风险的加大,并且城市控制结构较为复杂,往往存在着应急救援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规劃,应对城市火灾风险。根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很多城市中存在着消防救援手段单一、消防站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了保障韧性城市能够较为迅速、有效的应对火灾,实施快速救援,要对各区域的人口密度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消防服务的具体面积,扩大消防站建设,保证城市的全覆盖。除此之外,在机场、车站等重要的地区中,要结合产业特征以及房屋结构,建设专业消防站,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从而保障城市安全规划。

当前城市建筑呈现集中分布状态,应对不同建筑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具体的供水方式、灭火方式、物资运输方式等救援方案。另外,在消防的规划建设中要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对救援队伍配备不同的特种应急装备,其中包括地下、水上以及化工等,提高消防队伍的抢险救援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2.4构建避难场所网络系统

合理的规划布局避难场所建设,同时疏通连结避难道路,这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能够实现城市韧性的重要体现。在实际中,要对城市可能存在的灾害类型以及城市当前避难所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建设全覆盖型避难场所,同时实现安全管理单元的重点布局,对韧性城市的避难场所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首先结合应急管理单元建设,在重要的应急管理单元以及人流密集的区域中建设Ⅰ类避难场所。确保在重大灾害中可以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避难。其次,在每个街镇中,至少要建设一个Ⅱ类避难场所,满足科学避难和就近避难的原则。除此之外,各街镇还要根据自身的建筑情况、空地分布情况以及人口情况来建设多个Ⅲ类应急避难场地,以备不时之需。

3、社会应对体系建设

韧性城市的基础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社会中对于灾害的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韧性城市视角下不断推进安全城市建设。韧性城市要求在遭遇灾害后能够较为快速的恢复城市基本功能和正常秩序,整个社会对于灾害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提高是降低损失、提高社会韧性的关键所在。灾害的社会应对体系体现的是一种防灾的软实力,特别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防灾平台建设以及智能化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保证不同的管理主体和部门能够有效开展多层次的应急机制建设工作。

3.1构建智能化安全与防灾系统

在韧性城市的安全管理中,一方面要涉及到较多领域和层次的相关数据信息,其中既包括到传统的灾害管理信息以及相关的统计信息,同时也涉及到生活中相关的即时数据,也就是我们所说大数据。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并且在相关的政策方针中提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提升治理能力工作当中来,对社会数据和政府数据进行整合,同时注重数据采集的高效性,为政府决策提供较高的防范能力,保证有效和精准的社会治理。另一方面,还涉及到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采用智能化手段,在城市的安全管理中能够为社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加明智和有效的依据。

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是城市进行安全应急管理的关键部分,通过这个系统,不同的管理人员、不同的管理部门能够同时在相同的平台开展相应工作,不仅能够集成韧性城市中的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连接不同部门和不同的管理层级,从而实现应急管理中的联动和指挥。在实际的安全与防灾系统建设中,要注重多方面功能的建设,其中包括大数据集情报信息、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快速处置等,将日常管理(预案管理和生成、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情景模拟)和突发事件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监测预报、预测预警、决策指挥、应急联动)等决策辅助功能融为一体,使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在统一的智能系统下有效开展工作,以实现韧性城市中的常态化安全与综合防灾管理、紧急状态下的智能化应急管理的统一。

3.2多层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城市的安全不是一个单独的方面,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城市系统,建设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将各个管理主体、利益主体的管理壁垒进行破除,通过广泛的互通、全面的感知、深入的智能化来达到协同、整合、智能的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然而,目前很多城市中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专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其中专业管理的主体为职能部门,属地管理的主体为街镇,呈现一种“井”字形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使用当前灾害复杂以及城市发展迅速的现状。

因此要构建中心明确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以重要区域为主要管理对象,同时覆盖到相邻的其他管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将应急、公安、消防、卫生、安监、交通、民政、教育、气象、新闻宣传等职能部门、各开发区、街镇等既有应急处置联动单位构建的应急联动立体式网络体系,通过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进行连接,构建能够覆盖全街镇的专业核心管理體系,同时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结语:

当前在韧性城市中,其安全管理工作已经不局限于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更要不断在风险管理中积累防范经验。对此要根据韧性城市和风险管理理论,全面规划城市的防御体系建设和社会应对体系建设,做到整体发展。规划中要突出重点,保证核心区域功能的安全,以提高城市韧性为建设和规划理念,保证城市防灾系统以及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标准,为灾害事故的防御起到良好基础。同时还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更深层次的互通和感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艳.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J].世界环境,2013(6):50-53.

[2]吴浩田,翟国方.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以合肥市市政设施韧性提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1):19-25.

[3]王江波.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探讨[J].规划师,2013(1):45-49.

作者简介:

易杨(1985.09-),女,汉族,湖南娄底,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