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8-22郑莹黄静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电针

郑莹 黄静敏

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是指由于控制膀胱中枢或周围神经组织病变而引起的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继而产生下尿路症状以及并发症的总称,也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较为棘手的问题[1]。排尿功能障碍可导致其尿失禁或尿潴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晚期并发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常规以药物、导尿术、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但并发症较多。为此本研究将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且经过临床CT或MRI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脑卒中病史,神志清醒、留置导尿管拔出最大尿流率小于15 ml/s的病情稳定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患者有肾脏疾病史;合并尿道口梗阻者;合并全身性恶性肿瘤者;合并排尿时存在自主神经反射亢进者;存在膀胱造瘘术者。采用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7~78岁,平均(58.17±6.54)岁;病程7~124天,平均(14.62±4.56)d;脑出血22例,脑梗死2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8~79岁,平均(58.44±6.87)岁;病程8~125天,平均(14.94±4.21)d;脑出血20例,脑梗死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间歇开放导尿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严格限制水摄入量,每天2000 ml以内为宜。每2 h开放导尿1次,当尿管中无尿液排除,可延长至每4 h导尿1次。患者出现尿意、脸红、寒颤或冷汗时立即开放导尿[2]。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1)选穴。选取患者四神聪、中级、关元、会阳穴等[3]。(2)针法。患者取仰卧位,应用28号3寸毫针,采用75%酒精常规消毒。四神聪穴采用斜刺进针,平补平泻手法,间隔8 min捻针1次。天枢穴直刺,施针应用插捻转泻法,以患者腹部出现酸胀感为宜,间隔8 min捻针1次。采用下斜刺法针刺中级以及关元穴,以针感放射到会阴部为宜。肾俞穴与会阳穴采用电针疗法,应用BA2008-III型电脑中频治疗仪,正极连接肾俞穴,负极连接会阳穴,疏波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30 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4]。(3)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根据患者性别选择适宜的硅胶导管,男10~14号、女14~16号为宜。选择生理盐水500 ml 2袋作为冲洗液,其中1袋放置在水浴箱进行加温处理,温度以37~39℃为宜,另1袋放置在冰箱冷藏,温度冷却至4~5℃为宜[5]。首先应用加温处理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速度调节在90~110滴/min,达到膀胱逼尿肌松弛,冲洗完毕后,嘱患者尽量排尽尿液后应用降温处理的生理盐水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速度为90~110滴/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6]。

1.3 观察指标 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1)通过B超检查测定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记录平均尿流率以及停止导尿时间。(2)并发症包括尿失禁、尿路感染、尿脓毒血症以及肾功能衰竭。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停止导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脑桥以上双侧锥体束受损,对膀胱反射的抑制性减弱,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引起排尿障碍。同时大量临床试验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对排尿的控制,这些部位分别为大脑皮质、背侧丘脑、基底核、边缘系统、小脑、下丘脑、脊髓中枢等,且脑卒中患者排尿动力学以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率高为主要临床特点[7]。临床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原则以缓解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降低膀胱压力,提高膀胱容量,实现低压储尿、排尿,降低对上尿路损伤为治疗原则。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导尿治疗、针灸等,但传统导尿治疗方式,尿道长期受尿管压迫,易引起尿道上皮细胞缺血缺氧,降低细菌入侵的防御力,易引发感染[8]。

近几年来,随着电刺激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带来新希望,电针既具有针灸治疗的作用,同时具备电刺激效应,通过支配膀胱尿道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实现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目的。针刺四神聪穴可提高大脑皮层对排尿的调节作用,抑制过度的脑桥反射性膀胱收缩,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大脑皮层发出信号,抑制脊髓副交感神经兴奋,松弛逼尿肌。针刺中级、关元穴可调节膀胱气机,提高膀胱肌对尿液的约束能力[9]。而会阳穴临近第一腰副交感神经与阴部神经干,针刺该穴位可提高阴部神经与盆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尿道外括约肌收缩,从而达到缓解尿急、尿频等症状[10]。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源自于神经促通原理,通过不同温度刺激感觉运动异常的肌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沈雅萍等[11]研究表明,长期的残余尿液是细菌的培养基,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场所,同时残余尿液增加,可导致膀胱内压升高,引起尿液反流、上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或尿脓毒血症。而流动的膀胱冲洗液可带走细菌,不利于细菌滋生,从而达到预防尿路感染与阻塞的目的,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结果显示,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平均尿流率以及停止导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尿路感染、尿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应用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有助于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