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被定义的女孩与男孩

2020-08-21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0年8期

圆眼推荐——张伟丽:女孩不该被定义

“在这个八角笼里,所有的人都值得尊重,我不希望说垃圾话,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做一个榜样。”在问鼎UFC(世界最顶级的综合格斗赛事)世界冠军后,张伟丽这样告诉全世界的观众。

这是一场没有K.O.的胜利,张伟丽与对手乔安娜之间的战斗,在赛前就已经吹响了号角。比赛前,乔安娜曾经在网络上发过一张对战海报,将海报中的自己P上了一个防毒面具,恶搞新冠疫情,十分不友善。而张伟丽毫不留情地怼了回去:“拿悲剧开玩笑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品格。有很多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父母、孩子。如果你觉得你抨击我能显得你很强大,我没意见,但别拿这件事开玩笑。希望你3月7日前都健康。我在赛场上等你。”

对决之前,乔安娜不停地用言语攻击张伟丽,张伟丽只有一句回应:SHUT UP!(闭嘴!)

赛场上,八角笼里的战斗拳拳到肉,张伟丽用强大的意志与对手鏖战五局,为自己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格斗运动一直被认为是“男生的专长”,但这不过是源于大众的偏见。对张伟丽的敬佩,不止于她“打着最狠的拳,说着最暖的话”,还在于她用五个回合艰难的肉搏与血拼打败了对手,成就了更强的自己。她坚强、坚持与坚韧的力量,早在6岁习武那年开始,就已生根发芽。

对于张伟丽而言,她似乎是为格斗而生的。

一个小女孩要练习武术,要学习“挨打”,我们很难想象她要承受多少痛苦的磨炼。6岁起,张伟丽就跟随拳师学习武术;12岁进入邯郸少林智勇武术院学习散打;17岁时,张伟丽就拿下了河北省散打冠军……这些付出与成绩,都是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中国UFC冠军的基石。

张伟丽在比赛中的每一次出击,敏捷而有力,而背后高强度的训练,绝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为了让每一次出击都有最佳效果,每一个动作,她都要反复训练很久很久。

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伤痛在所难免。一次采访中,张伟丽这样描述道:

“我会把受伤当成一次休息。因为这种对抗性的项目,肯定避免不了要受伤。今天崴一下、明天撇一下,有时受伤了,就不能打拳,也不能跑步了。那就想着休息一下,等好了以后再多练一练。”

训练—比赛—受伤—休息—训练……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张伟丽一点一点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因为伤病,张伟丽曾不得不选择退役。她的职业生涯看似终结了,但不服输的她却坚持以另一种方式,默默为实现目标与梦想积蓄力量。因伤退役的张伟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赚钱。

2009年,20岁的张伟丽决定北漂。最难的时候,她每月只有1000多块的工资。那段时间,她做过保洁员、保安,还因为喜欢小孩子当过幼儿园的体育老师。

虽然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十分安逸,但张伟丽深知,这与她想要打拳的目标渐行渐远,直到一份健身房前台的工作为她打开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扇门。

在那次健身房工作面试之后,她盯着练拳击的沙袋问老板,自己是否可以在这里锻炼,老板同意了。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高,却给她提供了训练的机会,也让她能够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同路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伟丽在健身房结识了综合格斗选手吴昊天。两人熟识之后,吴昊天将她介绍给了她人生中的伯乐——拳天下搏击俱乐部的蔡学军,也是她之后的师父。正是这份工作,给了张伟丽重拾梦想的机会,成就了多年后的世界冠军。

赛场下,张伟丽面对对手的挑衅云淡风轻,這是豁达与智慧;赛场上,张伟丽的每一次攻击、每一个出招都谨慎且用尽全力,这是坚韧的力量。

面对人们对女性格斗的质疑和嘲笑,张伟丽回应:“其实我觉得还是对这个运动的偏见。人们觉得女孩就该是温柔的。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而且我们这个职业跟你的生活方式不冲突的。女孩可以有很多面,女孩不该被定义!”

呆萌圆眼:女孩,一直被贴上“温柔”“可爱”“柔弱”的标签,但她们打破羁绊,成为自我的样子,才是最美丽的。

智酷科普侠:男孩,一直被要求变得“强壮”“果敢”“坚毅”,但他们凭借着细腻与温柔,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

写作关键词: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智慧;拒绝偏见。

“女孩变成士兵,士兵变成将军,将军变成传奇。”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海报上,恢宏的雪景中,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剑过发丝,头顶云天,气势如虹。一人特写,却仿佛道出茫茫硝烟的沙场,眉目间的坚毅,迸发出一往无前的无畏。

一直以来,花木兰都是迪士尼最受欢迎的公主之一。早在20多年前,当迪士尼的其他公主还在扮演柔弱的受害者角色,等待着王子的拯救时,花木兰代父从军、逆天改命的形象就引起了全世界影迷的热爱。和传统的公主角色不同,她一点也不温顺乖巧,甚至有点反叛且带有攻击性。木兰没有被动地等待着魔法和奇迹,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女性处于弱势的世界里,守护家人,保卫国家,寻求真我。过去,迪士尼公主的终极目标是“找王子”,而花木兰的终极目标是“找自己”。她希望通过自身的价值为家族带来荣耀,而不是依附于他人。她向人们表达了勇于追求独立自我的精神内核。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我们可能会感觉安全合群,但真正独立、有魅力的人,必定是那些坚信不需要随波逐流的人。

那么,一直以来被贴上“神仙姐姐”标签的刘亦菲,又是如何在好莱坞面向全球的专业严格的选角中杀出重围,获得导演的肯定呢?

“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印象中,刘亦菲如同从金庸书中走出的小龙女,也有不少人将她称作演技上的“花瓶”。

事实上,获得花木兰这个角色,刘亦菲并非完全靠颜值。

她从北京到洛杉矶,飞了14个小时,整晚没睡来见导演和制片人,来了就是2小时足足5页纸的英文台词演绎,还有一个半小时紧锣密鼓的体能测试。

也正因此,导演评价她说:“亦菲是一名真正的战士。最重要的是,无论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她从没喊过一声累。从那天起我就知道,她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不仅找到了花木兰本人,也找到了一位之后与我一起战斗的战士。”

电影《花木兰》中,木兰遇到了一桩包办婚姻,媒婆在向花木兰灌输所谓的“女德”:要她娴静,要她沉着,要她淑雅,还要她守礼。

这不像刘亦菲本人吗?被捧上“神仙姐姐”的神坛,她不可以丑、不可以老、不可以胖、不可以出错,所有人在她身上贴上美丽的标签,用“白瘦幼”的审美绑架她。

木兰的困难来自家庭,父亲年老,家里没有男丁,走投无路。

刘亦菲的困境来自自身,转型困难,到处碰壁,转型电影之路一塌糊涂。

在迷茫的低谷,两个人悄然相遇——

刘亦菲成了花木兰,花木兰就是刘亦菲。

花木兰冲破封建的桎梏,骁勇善战,保家卫国;刘亦菲亲手砸碎自己是“花瓶”的偏见。花木兰忠君爱国,为了国泰民安,不顾个人安危;刘亦菲也在公众网络上,公开表明“我支持香港警察”,因此,她在外网上也遭受了网络暴力。

不像迪士尼一贯的公主打扮得漂漂亮亮,木兰没有华丽的衣裳。她不再是温顺好欺负、等待被解救的弱者,而是拿起武器、披上战甲、勇敢战斗的战士。为了不让年老的父亲上战场,她主动换上戎装,替父从军;为了保卫国家,她带领队友拿起武器,英勇战斗。

《花木兰》的故事鼓励女孩们:公主不是必须长得漂亮,不是必须找到王子,但真正的公主,必定是一个勇敢的、独立面对生活的战士。

木兰代父从军,并不仅仅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成全自己。

刘亦菲从邻家女孩到好莱坞女星,横眉之中生出凌烈。她,曾经是天仙,现在是战士。

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成全自己

写作关键词:忠勇真;追求自我;改写命运。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牡丹开一生/有人为你等/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一曲《蜀绣》,唱出了一位古代绣娘对战场上的夫君的思念和守望。

刺绣,一直被定义成女性的职业。薛金娣出生于江苏镇湖刺绣世家,从小就是一名绣娘。6岁学刺绣,16岁进绣场做绣工,不知不觉已经在这行里走了40余年。1988年的冬天,薛金娣生下了儿子张雪。

儿时的张雪,对刺绣这门手艺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懂事又安静的他,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帮妈妈分线,一条彩色细线被分成16份、32份、64份,再把这些比头发丝还细的丝线穿上针。

除了细腻的心思,张雪还有一颗聪明的头脑。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长大后顺利地考取了南京财经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四下学期,他拿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的offer,后来又去了南京一家金融公司实习。如此看来,张雪的人生似乎和“刺绣”没有任何关联。

谁曾想,2011年大学毕业后,张雪做了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大好前途”,回到母亲的工作室,当起了“绣郎”。

“刺绣一般都被认为是女儿活,一个男生干这行,总会被人说有毛病。”张雪很清楚,这个举动会受到身边人怎样的非议,就连母亲也不理解他的想法。在人们眼中,男人就该出去干一番大事业,回家做刺绣,像什么样子呢?但张雪并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划。

在镇湖街道,刺绣鼎盛时期,曾经有8000余名绣娘从事苏绣,而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不肯学刺绣。现如今的镇湖,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只有30多人,其中会刺绣的还不到一半,30岁以下会刺绣的男人,更是少之又少。而苏绣,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发展前景来看,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就这样让它在时间的流逝中湮灭,张雪不甘心,这也是促使他学习刺绣的原因之一。

张雪并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绣郎。同样是做苏绣,母亲薛金娣的作品一般是买家上门定做,刺绣的主题大多是二次创作,譬如中国古画、油画之类,这种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少了点自身特色。几十年的绣工,让薛金娣的每一件作品都技艺高超、精彩繁复。这也应和了薛金娣工作室的名字——臻绣轩,臻于至善,追求完美。而张雪的刺绣之路,则是另辟蹊径,回归生活。他想要在短时间里寻求突破,于是他没有重走母亲那一辈人的老路。

“我妈那代人都有几十年的绣功,绣娘学刺绣是为了生活,她们重在绣功,图样复杂,技艺高超。”张雪说,“我妈的路子我学不来,我才学了5年,手上功夫浅,我也不想做一般的工艺品,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苏绣回归生活。”

为了给刺绣学习打基础,张雪特意去杭州学习美术,从基础的素描开始学,一点儿也没有含糊。与讲究“满”的传统苏绣不同,张雪的作品抽象、简洁、文艺、现代,更加生活化。他尝试着用美与设计的角度去诠释苏绣,他设计出来的作品,没有繁复的花纹和颜色,却让现代感与传统艺术交织,总是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张雪的第一幅作品,名字叫《哺育》。这幅作品是素描刺绣,和他现在的作品比起来,技术上显得很稚嫩,可是它就像一把打开好运的钥匙。尽管入行很晚,张雪的作品却屡獲殊荣,甚至多次到国外展出。

精美的苏绣作品背后,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安静和寂寞。现在的张雪,为了将苏绣的手艺推广出去,除了潜心钻研技艺之外,还在孜孜不倦地做着培训工作。也有许多自称对苏绣艺术抱有极大兴趣的年轻人来到镇湖学习过,但是刺绣工作令人难以想象的漫长枯燥,最后都让他们打了退堂鼓。张雪清楚地记得,一个特意从外地前来学习的女孩儿在镇湖待了三个月,这还是几年来持续学习时间最长的人。

坚守工匠精神,不是一件易事。在苏绣的路上,张雪始终觉得自己才刚刚迈出脚步。

“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极致。”

张雪:传统技艺的守护人

写作关键词:工匠精神;安于寂寞;守护传统文化。

写作关键词: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不断尝试;爱的鼓励。

芭蕾舞一直都是一项高雅藝术,它的美总能震撼我们的心灵。而芭蕾舞,并不仅仅是女生的专长。

芭蕾舞者朱利安·麦凯,宛如古典油画里走出来的王子,优雅帅气。他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一个舞蹈家庭,家中的四个兄弟姐妹都是舞蹈演员。朱利安·麦凯远赴俄罗斯去学习芭蕾舞,最终成为家中最优秀的舞蹈演员。

舞蹈的超强感染力,可以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能够被感动。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美的事物带来的神奇效果。

舞蹈中,朱利安·麦凯是一名优雅高贵的王子,而私下的他却是一名阳光可爱的大男孩。他那迷人的笑容,如风一般,能够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从一名普通的小男孩成长为芭蕾舞王子的心路历程——

对我来说,美国蒙大拿州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家,我妈妈常跟我说,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蒙大拿州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很小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但我不曾感到过害怕,这是故乡给予我的勇气。

在跳芭蕾之前,我尝试过下棋,水彩画,击剑,足球,网球,各种各样的技艺我都尝试过。我的父母一直都支持我,让我去尝试我喜欢的事情。

养育四个孩子,支持他们学习艺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抚养一个孩子长大,不仅仅需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你做艺术,是因为你想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很重要。因为在你的小时候,需要很多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11岁的时候,我在蒙大拿州上过舞蹈课,我梦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者,但那意味着我肯定要离开美国。当时在美国,所有我能找到的好的舞蹈老师,都是俄罗斯人。因此我想,为什么不去俄罗斯呢?

我非常感谢我妈妈,因为她陪我来了俄罗斯。我们租了一套公寓,事实上最开始我们住在酒店,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钱租公寓。我在俄罗斯待了2个月,从10月到圣诞节,本来应该到此为止,但我深深爱上了跳芭蕾。芭蕾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跳得并不是很好,在整个班中,我不是最出色的那个,同学们曾经是专业花滑的,而我当时只是因为兴趣从蒙大拿州来到俄罗斯学习,所以我又去了莫斯科,在莫斯科大剧院附属芭蕾舞学校学习。第二年我的弟弟也来了,那一年他9岁,我们都在芭蕾舞学院学习。我成为了第一位毕业于这所学校的美国人。

那时,我身边很多年轻的舞者都有着丰富的经历,然而我还没有登台经验。在年轻的时候,要多多尝试,这一次不行,但可能下一次就成功了。更多的练习和尝试,意味着经验更丰富。因此我意识到,我需要在舞台上尝试更多。

比赛前我十分紧张,成功和失败只有一次机会。如果你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要白跑一趟呢?但很幸运的是,我的家人们都十分支持我。比赛时,我没有觉得紧张和害怕,只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舞蹈上,最后一切顺利。

芭蕾舞的美好之处是,无论什么时候上台,你都会立刻变成舞蹈中的人物,因此每一次表演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表演同一段舞蹈两次,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更酷的是,可以与观众们有情感上的互通。有时候在舞台上你是一个海盗,有时候是一个王子,每一次表演都是十分有趣的。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当有人支持时,他们的关心,让我觉得非常温暖,给我前行的动力。

朱利安·麦凯:跳芭蕾舞是我最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