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镜头,大精彩
2020-08-21
老师说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把跳水运动员站板、起跳、腾空、入水的过程具体而微地展现出来,其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就是各种镜头的运用。
所谓镜头,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学概念,指照相机、摄影机或放映机上由透镜组成的光学装置,用来在底片或幕上形成影像。二是指采用不同镜头和拍摄方法获得的画面,常见的镜头有快镜头、慢镜头、特写镜头、广角镜头、长镜头等。恰当地使用光学镜头,可以获得不同审美体验的画面。在写作中,也常常借鉴摄影的“镜头理论”来描写画面,构思文章。
各种镜头轮番上阵
《“飞天”凌空》开篇就是一个全景的远镜头,先把本文的主角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重点在于整体表现人物的神态之美;然后用背景来烘托这种美,“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更突出了“她”的“静”。
接着是一组慢镜头和一个定格。用慢镜头展现她起跳的过程:“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所谓慢镜头描写,就是把一个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拆分成一系列的动作——“轻舒、举起、蹬、飞去”,让读者产生“如在眼前”的效果。然后作者把吕伟起跳后的美丽身姿定格,让读者尽情地欣赏那原本稍纵即逝、不可回放的过程,“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样定格,犹如放映的时候按下了暂停键,可以细细地欣赏,慢慢地品味,把写作对象之美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p.s. 慢镜头能人为“延缓”动作节奏,“延长”动作时间,使观众看清在正常情况下看不清的一些动作过程,因此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是一种有意识引导观众注意的方法。
接着是一组快镜头和一系列移动的特写镜头,把吕伟腾空后的画面展现给读者。就跳水而言,这一段难度很高;就观众而言,这一段很难看清;就作者而言,这一段很难具体而微。但用一组快镜头和一系列移动镜头就可以迎刃而解:“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这里和上文不同,没有拆分动作,而是制造了“眼花缭乱”的效果。
接着一个个特写镜头,展现她“身体优美的线条”。作者犹如高明的摄影师,重点展现了“前伸的手指”和“绷紧的脚尖”。对于观众而言,看到整个身体“优美的线条”是不难的,但要看到“手指”“脚尖”这样局部的线条之美是很难的。两个局部的细小画面,在特写镜头之下,得到了放大,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这时候,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这样的镜头,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视觉享受。
最后是一组分解镜头,刻画了入水的过程。“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这段文字,先是把镜头对准了吕伟,“展开”“插进”两个动词,描绘了入水的过程,然后把镜头对准了水池——这时吕伟已经入水,跳水已经完成,当然可以不再关注。为数不多的水泡,悄然不惊的水花,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吕伟跳水技术的高超。
正是恰当地选择运用了镜头艺术,作者把很短时间内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尽情地欣赏,慢慢地品味。
穿越千年的镜头艺术
其实,不仅《“飞天”凌空》这样的新闻特写运用了各种镜头,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中,也存在大量的特写、定格、慢镜头等手法。
杨万里就是一个运用镜头艺术的高手。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运用了特写镜头。
一二两句,运用议论的手法,盛赞西湖六月风光,与其他季节相比独具特色。其特色何在?作者先给了一个广角镜头,极尽夸张之能事,莲叶之多,多到“接天”,多到“无穷”,由近及远,远至天边,都是碧绿的莲叶的世界。当我们为此而惊叹的时候,诗人画面一换,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把目光投向了婀娜多姿的荷花。在这里,诗人没有过多地关注荷花的造型,而是关注了荷花的色彩。荷花之红,与众不同,因为它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艳丽,格外夺目,与莲叶之碧,相互映衬,美丽非常。“别样”二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陶醉于眼前景色的诗人。
不仅如此,杨万里还善于运用快镜头来描摹。他的《插秧歌》描绘了农家插秧的场景。
诗歌的首联,是四个镜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抛一接,镜头在田夫田妇之间快闪;一拔一插,争分夺秒,镜头在小儿与大儿之间快闪。“快镜头”的运用,表现了农家的忙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里用的是慢镜头,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也是运用镜头的上佳之作。
前三句,九个镜头,均是远镜头,而后特写镜头,第四句是全景的长镜头,最后一句则是全景特写。诗人巧妙运用了现代电影艺术中镜头艺术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欧阳修也是运用镜头来描摹的高手,他在《醉翁亭记》中充分运用了广角镜头、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把醉翁亭展现在我们面前:
环滁皆山也——广角镜头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长镜头、远镜头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特写镜头
诗人无意识地运用镜头艺术,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极富层次地介绍了醉翁亭的周遭环境,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擅长镜头的运用。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中描绘荷塘里荷叶荷花之美,就运用了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先是一个广角镜头描繪荷塘的全景,接着一近景描绘,最后聚焦于荷花,恍若一系列特写镜头,刻画了荷花之色彩、数量和神态。
朱自清在《背影》中则运用了慢镜头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只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微倾”,一系列动词,犹如一组慢镜头,刻画出了父亲年迈龙钟的情态。
小镜头,大精彩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敲黑板
镜头艺术,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形式。文学创作中恰当地借鉴镜头艺术,也能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在日常的写作中,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运用慢镜头。通过慢镜头,拆分人物的动作,把人物活动的过程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描写人或物的“细部”,则可以运用特写镜头,把人或物的特征尽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果如是,小镜头,却有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