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投资策略,与“格栅理论”的精髓
2020-08-21张鹏
张鹏
今年的巴菲特线上股东大会,激起了大家对投资理念的探讨,巴菲特的核心理念在于研究标的的长期内在价值,而不是表面的财务价值或市值。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他多年的搭档,同为著名投资人的查理·芒格有一个“格栅理论”,从跨学科看投资的角度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复杂适应系统,需要“思维格栅”框架
其实,在被各种盲人摸象般的专家论点和鸡汤淹没的当下,这种智慧是非常必要的。“格栅理论”的主线就是,市场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要获得超额投资回报,就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起思维格栅框架。
“格栅”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你可以想象为一个九宫格,里面摆放了各个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数学等等,目的在于建立起整体性和多样性的思维,跳出投资本身,触类旁通,更好地看清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
精通每个学科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学习了解各学科理念,并运用到对市场的思考则是可行的。
传统均衡理论的背后,是牛顿力学
我们先看看传统投资理论是如何受其他学科的影响而建立,又如何运用他山之石来突破传统,建立新的投资思维。
传统投资理论的核心是“均衡”。比如: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价格已经包含了投资者获得的所有信息。即使出现扰动,也会迅速回归理性价格。股价更多是围绕市场确立的理性价格上下浮动。
现实中很多交易策略也据此构建。比如:经典的“均值回归”策略,就是选取价格突破统计意义上的正常边界时进行反向操作。
运用格栅思维,传统理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物理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从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确立以来,人们认识了力的相互作用,倾向于把世界也描述成时钟一样的有序,可预测,由此自然延伸到对经济体系的描述。亚当·斯密把市场比作看不见的手,指挥商人从利己角度出发,却达到资源的高效分配。
帕累托指出:在自由市场中,人们不断进行交易,直到利益达到平衡,也就是所谓帕累托最优。再到萨缪尔森和阿罗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更是建立了全市场的均衡理论。而重要的基础假设是“人们在做出经济决定时是理性的”。供需不平衡可能会导致暂时的价格波动,但最终会被市场纠正。这样的均衡理论也建立了我们认知世界,认知市场的思维范式。
但现实却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完美的波动曲线。
生物学进化论,更适合观察真实的复杂世界
最近几个月里,年轻人就和拥有数十年投资经验的巴菲特,共同见证了没有发生过的历史。不论是美股的连续熔断,还是负结算价的原油期货,“黑天鹅”层出不穷。
借助格栅理论,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角度去看经济世界似乎更合理。
正如圣达菲研究所的布莱恩·阿瑟指出:经济学本身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更像生物学。
他用一个叫做埃尔法罗的酒吧举例。这个酒吧最合适的现场人数不超过60人,如果人再多就会嘈杂。假设有100人想去,但都想避免拥挤,而酒吧也公布了过去10周内每周到场的人数,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预测模型,有人会考虑过去的平均数,有人会考虑天气,而每周新的实际数字公布后,大家又会更新预测,从而形成了一个预测生态系统。
既然是生态,那么就有振荡和间断均衡的特征,平衡随时会被打破,某个美好的夜晚可能会人满为患,随之又跳跃到门可罗雀,这才是真实世界的缩影,在动荡中前行。把经济看作一个非线性非均衡的开放系统,而产生了复杂经济学,其特征就是难以预测,经常在风暴和均衡之间摇摆。
回到市场投资,股市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价格的随机游走理论曾经盛行一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股市的价格分布并不是完全的随机,符合所谓的高斯分布,而是更加符合幂律,即:尾部事件或重要时间点的波动性和影响占比远远大于预期。
当下的市场正好处于这样一个尾部。这有点儿像地震的规律,绝大部分地震震级很小,震级越高,就越罕见,但破坏力却是巨大的。
市场就是不同策略相互竞争的生态系统
当然风险总是和收益成正比,很多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真正的收益,往往来自于短暂的几波趋势,关键在于进入时机的把握。把金融市场看成是进化的生态系统,那其中竞争的主体就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投资人或者说策略。
物理学家出身的金融学家法默,曾做过一个股市模拟实验, 当市场中只有价值投资者时,股价在基本价值附近随机游走,也符合传统理论。而当加入技术交易者,比如:趋势策略和套利策略后,价格与价值出现了长期的偏离,而当技术交易者变得更加强大和拥挤时,市场波动性突然变大,价格变得混乱。比起传统理论,这更符合真实市场的情况,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今年的美股熔断中,都有大量程序化交易策略带来的挤兑效应。
许多统计模型的建立只是基于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而无法应对“肥尾”。极端情况一旦发生,模型的边界被打破,程序自动止损平仓,造成挤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形成了价格的负反馈循环。当恐慌情绪过去,均衡又会重新建立,新一批交易策略又开始了博弈。
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能两次踏入 同一条河流。东方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都是要我们 放下经验束缚,空杯心态,去拥抱变化。 能做到这点,也许才掌握了格栅理论的精髓
最好的策略,需要生物学和心理学思维
既然从生物学、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投资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呢?如前所述,这个系统的幂律、振荡、非均衡等特性都增加了策略持久有效的难度。仍然用格栅理论,加上些心理学,还是有一些建议可以思考:
1.反向思维: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指出,从极端事件中获益是真正的反脆弱性。也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历史数据证明危机来临时,资产价格被砸出“黄金坑”,过后会有一个修复的过程,往往也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对于敢于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在最初决策时往往容易过度自信,出现问题后又趋避损失,采取反向思维就是克服人性的弱点去投资。
2.进化思维。投资策略如同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主体,在不断新陈代谢,往复循环。博弈论里有个著名的囚徒困境,只有两个对手时,人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对抗,比如共谋、背叛、以牙还牙,但实验模拟的结果是没有常胜将军,任何策略都只会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投资者应该探寻是否有差异化的数据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比如:人工智能、財报信息的结构化等,并不断根据市场风险特征的变化更换模型,这无疑需要宽阔的视野和强大的技术能力。
被动的投资者则可以采取长期策略和均衡配置策略。比如:债券和期货的组合,股票和黄金的组合、来对冲振荡产生的短期影响,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指数投资,也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格栅理论的精髓:无所住而生心
最后,还可以从“格子”里取一点儿哲学来充实我们的投资心态。
哲学追求对本体的认知,对复杂市场本体规律的发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承认认知的局限。不论投资曾经多么成功,其中可能有技术,有运气,更有可能是大趋势造就。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东方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要我们放下经验束缚,以空杯心态去拥抱变化。
能做到这点,也许才掌握了格栅理论的精髓。
(本文作者系中子星金融董事长兼CEO)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