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资源 联动共治
——铜仁市探索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新模式

2020-08-21田武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20年26期
关键词:铜仁市易地社区

田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文叶飞

铜仁市统筹各类资源、服务和力量向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倾斜,推动安置点各类组织、部门、社会力量共促共融、互联互通,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覆盖广泛的社区治理体系。

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整合党组织、群团组织、职能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今年来,铜仁市结合脱贫攻坚实际,聚焦精准服务29.35万名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探索构建“党建+”社区治理新模式。由组织“搭台”、请群团“唱戏”、邀社会“参演”、让群众“自治”,统筹各类资源、服务和力量向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倾斜,推动安置点各类组织、部门、社会力量共促共融、互联互通,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覆盖广泛的社区治理体系。

组织“搭台”按下社区治理快进键

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数千甚至上万搬迁群众,形成一个不同于城市小区的新型社区。在这里,党的组织怎么建、建在哪?如何延伸党的组织、工作和服务?铜仁市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把各类资源统筹起来,一起搭台唱戏,构建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

以“党建+”为统揽,建立安置点“125”管理服务模式,1即党支部,2即党小组长、楼栋长,5即思想引领员、就业服务员、排忧解难员、权益维护员、文明倡导员。打破搬迁党员原所在自然村党支部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将来自多个乡镇的搬迁党员组织关系转隶到社区,采取跨区选派、区县下派、安置点推选的方式,将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能人推选进入社区“两委”队伍,组建安置点党支部。

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搬迁对象、居住单元、就业区间、兴趣爱好等因素,把安置点社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设立网格党小组,差异化设置党小组长、选配楼栋长。将社区无职党员、退伍军人、有威望老人、热心群众选拔进入社区“五员”队伍,进行设岗定职,打造功能型“五员”服务队。

“以前在村里因缺乏技术致贫,党的好政策让我搬进城市,社区扶贫微工厂又让我有了一份工作,技术要求也不高,还推选我担任8号楼的楼栋长,帮助其他贫困群众。”德江县合兴社区合棚安置点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冉光荣说,以前是国家帮助他,现在担任楼栋长后能尽己所能帮助其他群众,觉得十分自豪。

铜仁市在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整合打造新市民服务中心124个,采取联合建、单独建等方式组建党组织91个,选配党小组长150余名、楼栋长400余名、“五员”620名,实现安置社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构建起联系无障碍、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群团“唱戏”奏响精准服务最强音

围绕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逐步能致富”转变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铜仁市探索构建“1+3+X”工作机制。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工青妇3个部门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将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联合服务品牌作为各级工青妇组织的龙头品牌,推动工青妇服务、管理、资源、力量向安置点集聚,提升群团组织快速反应、精准落实、服务群众的能力。

“我们改变以往单兵作战模式,充分整合工青妇等群团部门资源和力量,建立组团立体式服务体系,做到精确定位、精准定责、精心服务,确保实现服务范围全覆盖、对象全覆盖。”铜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服务对象和方式上,铜仁市采取细分服务对象、服务市场的方式,大力创新服务品牌。工会聚焦服务安置点广大职工,启动“建工会·促就业”行动,搭建创业就业“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团委聚焦服务老人、青少年、儿童,探索“飞毛腿”“店小二”等活动品牌,开设“四点半课堂”,当好安置点孤寡老人、青少年及留守儿童的“代理子女”“代理家长”;妇联聚焦服务妇女儿童,开展“贴心娘家人·温润移民家”行动,大力开展“三女”培训,引领妇女撑起家庭脱贫致富半边天。

截至目前,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工会组织73个、青年志愿服务队124支、妇联组织126个、青年之家56个、妇女之家90个、儿童之家56个、少工委23个、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19所、四点半课堂43个、“追梦”书屋25所、新时代“12355”青少年服务台10个,实现了安置点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联系服务全覆盖。

铜仁市不断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便民设施。图为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新市民·追梦桥”办事服务大厅。(铜仁市委组织部供图)

社会“参演”构筑安居乐业新家园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基层党建体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五个体系”建设,铜仁市在社会组织和搬迁群众之间牵线搭桥,找准利益契合点和兴趣连接处,探索创新“N+1”联帮联扶模式,以安置点为中心,组织先进党组织、春晖社、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社会资源与安置点相关组织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点对点帮扶。

整合民政、人社、文旅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市场资源,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惠民利民服务套餐,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活动广场、公交车、农贸市场、小超市、小餐馆等便民设施,真正实现家政服务、居家养老、创业就业、卫生医疗、文化体育、入园入学不出社区。

“娃娃在社区幼儿园读书,我们夫妻俩在楼下开了个小餐馆,两位老人也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找到了他们的朋友圈,生活越来越红火。”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安置点搬迁群众谯敏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统计,铜仁市累计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创建扶贫车间36个、扶贫示范基地8个,建成学校(幼儿园)53所,配套医疗机构129个,开办小超市、小餐馆、小商铺、小卖部180余家,全市11.71万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11.6759万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群众“自治”华丽转身变成新市民

社区治理,归根结底是要让居民自己动起来,激活社区自治能量。铜仁市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既放权又搭手的方式,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每周由安置点党支部组织,定期召开党员干部、党小组长、楼栋长、社区工会、志愿者、妇联等人员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社区治理相关问题。

引导公益组织在搬迁社区打造文明储蓄所、爱心超市等平台,搬迁群众通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策划组织开展活动、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积分,再用积分换取商品。以搬迁群众为主,相关职能部门为辅,设立社区平安巡逻队、环境卫生清洁队、暖心大姐调解室、社区职工大讲堂等,制定《新市民公约》,让群众自己当家,做社区的主人。

“刚开始,大家没完成身份转变,参与安置点的工作后才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代表着社区的形象,开始改变陋习,注重文明,实现了从村民到新市民、从新市民到主人的两次身份转变。”思南县丽景社区安置点搬迁群众、社区妇联主席蒙天敏感慨,搬迁群众从最初的抱怨和不理解,到后来的尊重和参与,居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铜仁市易地社区
发现非遗之美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鉴赏
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