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思考

2020-08-21杨杰陈静

当代贵州 2020年26期
关键词:长征文化产业贵州

杨杰 陈静

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聚焦重点、突出特点,着力在现有五产业及配套资源基础改造提质上下功夫,真正把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做精做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充分了解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化取得更大突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牵头组成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工作专班,于近期赴瓮安、湄潭、仁怀、习水、播州、红花岗、汇川等9个县区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及前期政策、工作推进、规划建设红色示范园区、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设施情况,就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基于“一线五产业”(一线指红色文化产业线,五产业是指长征路线上的茶、酒、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特色民族文化)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

可行性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展示初心使命,彰显省内丰富的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强大感召力的重要途径;是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文化标志和长征文化、红色文化品牌的重大举措;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传播的核心载体;是构建贵州形象,展现红色贵州建立和发展伟大历程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文产发展、文旅融合、经济振兴、助推贵州脱贫攻坚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引擎。

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其可行性在于:一是贵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市、区)中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全国排名第一,覆盖绝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长征文物类型丰富、红色文化主题展馆、会议会址、各类教育及纪念设施数量庞大。二是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推进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历史使命,按照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建设工作势在必行。三是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工作方案》《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该项目涉及9个市州66个县,7个大类新建和提升项目纳入了地方“十三五”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新建和提升项目开展了项目建设前期立项、展陈等工作,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了规划、可研、立项并开工建设,多数编制了规划或方案,部分重点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五产业”发展现状

经调研分析,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聚焦重点、突出特点,着力在现有五产业及配套资源基础改造提质上下功夫,真正把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做精做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茶产业。红军在贵州境内身经百战,沿线经过的黎平、锦屏、剑河、榕江、台拱(今台江)、镇远、施秉、黄平、瓮安、开阳、余庆、播州等66个县市区处处产茶,许多茶山上至今仍流传着红军与茶的故事。截至2019年12月,贵州省茶园投产总面积601.7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40.1万吨,产值451.2亿元,同比分别增10.7%、14.5%,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茶产业辐射带动356.1万人,带动贫困户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涉茶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0699.08元,助农增收非常显著。

白酒产业。一条全长仅500公里的赤水河,流经的地域却诞生了中国60%的名酒,茅台、郎酒、泸州老窖皆产于此。赤水河把最丰腴的119公里留给了仁怀,在17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50多家酒企竞相发展。可深入挖掘酒文化、长征文化、盐运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内涵,让千家酒厂讲好红色故事,全面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红色旅游产业。以习水土城为例,土城依托习水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17个场馆旧址,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个,成立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壮大了红色文化品牌。目前四渡赤水纪念馆和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已分别打造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以红军医疗卫生工作为主题的红军医院专题纪念馆;一渡渡口纪念公园、青杠坡战斗情景雕塑、青杠坡纪念广场、青杠坡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等一大批红色元素业态植入,土城已成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

教育培训。以遵义市播州区苟坝为例,依托红色故事拓展培训渠道。1935年3月10日至12日,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召开苟坝会议。在苟坝村,管理部门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苟坝故事为目标,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基地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对党员、干部、青少年、预备役人员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接待前来参观或举行入党(团)宣誓仪式、重温入党誓词、过组织生活、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上千批次。

特色民族文化。85年前红军走过的路线阐释了贵州多元文化的厚重,阳明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叉与包容,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情景交融,黔北民居与红色文化融合等,都形成非常明确的产业发展路径。以湄潭“十谢共产党”发源地田家沟为例,近年来,湄潭县田家沟通过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坚持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绿色无公害生产,统一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并通过免费发放茶苗和实施退耕还茶补助等措施,发展茶园500多亩,户均达12亩,人均2.5亩以上,家家因茶致富。饮水思源,田家沟农民怀着一颗对党感恩的心,结合从物质到精神逐渐富裕起来的切身经历,发自肺腑唱出了“十谢共产党”,被广为传颂。

对策建议

政策支持方面。以“一线五产业”项目为基础,以推动项目更加符合国家重大政策支持及项目工程组织实施方向为突破,充分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规划建设等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方面倾斜性支持。同时制定出台省级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实施意见及相关条例、办法等。

要素支撑方面。一是抓好资金保障。通过进一步整合现有重点红色文化产业项目资源,持续吸引基金、投融贷等各类市场资本进入。同时,统筹抓好中央、省有关方面财政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增强项目资金保障力量。二是落实土地支持。持续推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以狠抓产业发展的恒心韧劲,抓好项目土地供应保障。同时重点保证已有项目提质升级需要,严格控制新增项目、新建基地用地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重点支持,严防土地滥用。三是汇聚人才力量。坚持把相关人才引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聚焦红色文化研究、项目策划、市场运营、管理服务等重点方面,不断引进培养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完善科研能力建设,优化机构体制编建。

工作保障方面。一是强化“一线五产业”组织领导。建议进一步加大省至县(区)各级组织领导力度,通过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或组建工作专班,重点围绕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组织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省、市(州)、县(区)三级专项工作联络机制及各级军民融合、组织、宣传、文旅等有关部门议事协调机制,推动上下协同,强化部门合作,合力推进工作。

猜你喜欢

长征文化产业贵州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贵州古驿道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