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若飞精神
2020-08-21陆青剑赵相康向秋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陆青剑 赵相康 向秋樾
嘉宾
戴明贤(著名作家、书法家)
袁本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王强(王若飞之孙、解放军总装备部计划部参谋)
杨绍榈(电视剧《黄齐生与王若飞》主题歌作曲、著名作曲家)
刘毓麟(党史专家、省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张中俞(党史专家、贵州省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
姚晓英(省文联副主席、安顺市文联主席)
我国的母猪养殖规模与数量在不断扩大、增长,为保证母猪养殖工作的良好有序开展,需要养殖户对于现代化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保证母猪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以顺利度过妊娠期,分娩出较多身体健康的仔猪,实现规模母猪养殖的长远稳健发展。
贾兴安(《王若飞的故事》《王若飞》图书作者、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潘玉陶(安顺地方文史研究学者)
丁武光(安顺地方文史研究学者)
黄伟(贵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史专业博士)
牟蕾(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党史专业博士)
王林明(安顺王若飞故居管理处主任)
6月21日,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学术指导,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安顺市委宣传部、安顺市委教育工委主办,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承办的“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若飞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七一”主题活动,在安顺一中举办。
刘毓麟:王若飞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著名的“四八”烈士。1896年,王若飞诞生在贵州安顺。1904年底,王若飞跟随舅舅黄齐生到贵阳生活,入达德学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的影响、熏陶。1931年,王若飞因叛徒出卖被捕,他把敌人审判他的法庭当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战场,在给妻子的诀别信中写道:“我们在红旗下聚齐,又在红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却永远不倒……”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009年,由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联合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贵州有4位先烈当选,王若飞就是其中之一。
牟蕾:在大革命时期,王若飞先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并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坚贞战士和卓越领导人之一。留学巴黎期间,王若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他结识了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的李大钊,建立起比较密切的联系,深受其革命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影响。1926年,王若飞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调到身边工作,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自此担起领导中共中央主要机关工作的重任……
王强:我的祖父王若飞是一个坚持原则、善于斗争,而又光明磊落、真诚豁达的人,他曾先后留学日本、法国、苏联,对当时的各种理论思潮都有过广泛接触,但选择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他经过深入思考后做出的主动选择,他用一生的革命实践,使他的人生理想得到升华。于我来说,祖父留下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探索真理、坚持真理、践行真理”。
戴明贤:可以说,没有黄齐生就没有王若飞。但黄齐生与王若飞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同有异,王若飞曾经总结过和舅舅的分歧,“舅舅就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是劳动人民的同行者,还不是一个革命的领导者,他的思想里面有很多宗教的成分,而我不信仰宗教。”但王若飞是在黄齐生的帮助下,逐步找到他人生的信仰。
袁本良:黄齐生的诗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社会的景仰。作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革家、革命家,尤其是平民教育家,黄齐生鼓励寒门子弟,应该要自强不息,通过自己艰难痛苦的追求,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黄齐生和王若飞的关系情胜父子,王若飞被捕时,黄齐生几次探访留下几首诗,赞扬王若飞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了两人志同道合、骨肉情深。
黄伟:王若飞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思想和斗争理念,这些都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启迪的精神财富,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工人运动中应实现“大联合”;二是强调国民革命军应是“为民办事”的人民军队;三是有力唤起广大民众的反抗意识;四是提出抗日持久战思想;五是指出共产党员“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潘玉陶:王若飞的事迹很多,从小时候参加辛亥革命,到护国战争时期赴铜仁去找彭公武动员其反袁,再到日本、法国勤工俭学等,我感悟到,这是信仰的问题,他必须找到正确、坚定的信仰,并为信仰战斗,甚至为信仰而牺牲。我觉得新时代青少年从小就要有这种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可以让人得到鼓舞的一种力量。
丁武光:总结少年王若飞给予我们的精神启示,我认为是“好学、力行、坚毅、笃实”。在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持之以恒的精神,任何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容易。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开始,对未来有目标、有恒心,并用毅力去实现,舍得付出。我们处在一个好时代,要有责任,立下志向,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贾兴安:创作《王若飞的故事》和《王若飞》两本书,我专程到安顺实地走访,希望通过走访深入了解王若飞的成长环境,找到故乡对他可贵品质的养成有哪些影响。尽管王若飞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辛,但在他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感动。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而言,王若飞的成长和励志过程,是用任何形式也不能取代的一种信仰教育。
安顺第一高级中学老师在给学生讲解王若飞事迹。(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赵相康 摄)
姚晓英:今年,我们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项目,即从2020年起,每年要通过“双阅读”品牌活动,举办读后感书写大赛。今年“六一”儿童节,我们就写了王若飞,很多孩子的解读能力超出我们的意料。可见,我们对先贤的认知,对本土家乡人物和历史的认知,本身就是“双阅读”该做的事情。
王林明:在整理王若飞生平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多种多样宣扬王若飞精神的作品,其中不乏小说、影视剧、连环画等。我建议可以考虑将王若飞的事迹改编成花灯和说唱,让贵州本土的红色文化和非遗碰撞出新意,丰富王若飞陈列馆的影像视频,让王若飞的故事流传得更加广泛。
杨绍榈:1995年,贵州要拍摄电视剧《黄齐生与王若飞》。我把该剧音乐基调定位在贵州地域文化上,根据剧情发展,我汲取黔中的花灯调和黔东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让主角与音乐产生鲜明的地域关联,创作注重了黄齐生和王若飞的心境和理想,旋律深情,抒发了他们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张中俞:革命精神是砥砺前行的动力。红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让生长在红色沃土上的同学们,知道革命先烈所承受的艰辛、磨难,了解革命成功是多么来之不易,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和走向胜利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