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2020-08-21李晓红
李晓红
消费扶贫绝不仅仅是“一买了之”“一帮了之”,而是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既发挥助力按期脱贫的当下功用,也发挥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期作用。
消费扶贫自2018年启动至今,国家相关部委每年均发专门文件“加持”,推动“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扶贫产品购买,帮助贫困人口按期脱贫。消费扶贫通过定向购买,有效地解决了产业扶贫的销售难题,直接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即期减贫效果明显。但是,消费扶贫绝不仅仅是“一买了之”“一帮了之”,而是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既发挥助力按期脱贫的当下功用,也发挥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期作用。构建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必须需求、供给和连接三端协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助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在生产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的双向成长,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产业经营和务工就业等多渠道的持续增收。
需求端给力:既要发挥制度优势,也要尊重市场规律
消费扶贫作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需求端在行政动员下,率先发力。随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进入倒计时阶段,除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等外部帮扶主体持续发力以外,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开展面向帮扶地区的消费扶贫工作。比如校农结合,各级各类学校通过食堂向帮扶乡镇定期采购,尤其在帮助消化量大滞销农产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些单位的消费扶贫则已经从产品购买延伸到产业发展的“全链”帮扶。比如吉利控股集团在国务院扶贫办和杭州市上城区的牵线搭桥下,采购雷山茶作为办公用茶。为了满足采购量,吉利集团投入帮扶资金2000万元,在望丰乡三角田村建设茶旅文化扶贫示范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基地种植-茶厂建设-人才、技术和管理支持-订单包销”的“全链”帮扶,推动形成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吉利控股集团的雷山扶贫项目因其帮扶模式的创新、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的提升,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这些案例充分表明:消费扶贫完全有可能从最初的消费购买,深化为长效机制的建立。
同时,很显然,不管是帮扶单位直接购买,还是引进大型企业帮扶带动,都是发挥了制度优势,以行政动员方式推动大扶贫。但是,需求端给力消费扶贫,既要发挥制度优势,又要尊重市场规律。
具体来看,根据“四不摘”,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依然会持续。因此,需要探讨的是后者:需求端给力如何尊重市场规律?从消费购买的体验来讲,物流距离与保鲜成本是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与农产品交易半径直接相关。因此,激发并满足交易半径相对较短范围内的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消费购买体验,从而增加消费扶贫的持续性。这方面依然可以发挥制度优势,培育在地消费生态圈。相关举措包括:规范本地机关食堂、学校的批量采购,推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消费购买关系;推动社区配送常态化,孵化CSA(社区支持农业)的多样化运营模式;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入各级政府采购清单;做好“旅游+在地特色消费”文章,扩大在地消费规模等。
供给端增力:依托特色强要素
长期来看,构建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必须提高供给能力。根据贫困地区供给能力的实际及其制约因素,应该转变“需求创造供给”思路,树立“供给创造需求”的理念,立足特色,强化要素聚集和提升要素效率,按照“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的思路,全面提升供给能力。
就贵州来看,作为典型的山地和民族省份,应当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瓶颈,培育产业生态,稳定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消费扶贫连接的主要产业。从贵州各地实施的情况来看,特色趋同、大规模种养技术支撑不足是制约贵州农业供给能力提升的最短板。因此,贵州应针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技术支持体系,形成科研机构和高校研发、职业院校应用、农技部门推广、企业自主投入研发的多元主体格局,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6 月19 日,黔西县杜鹃街道办事处牌庄社区村民在葡萄园里为葡萄果实套纸袋。(罗兴祥 摄)
6 月24 日,工人在王老吉刺柠吉生产基地生产饮品,该生产基地是广药集团、王老吉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项目之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芦晓娟 摄)
连接端聚力: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连接
互联网技术的普遍使用,大大改善了供需双方的信息连通程度。比较之下,物流瓶颈更为凸显,成为农产品走向大市场的最大制约因素。对此,各界都强调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畅通物流;针对鲜活农产品的保鲜要求,提出应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处方虽然开出来了,但是贫困山区实施起来仍然困难重重。根本原因依然是成本太高。所以,连接端必须从农产品消费的市场特征和贵州本土特征出发,聚合现有的连接端资源,尽可能做到低成本连接。
要按照“分类连接”的思路,对接供需主体。大宗农产品主打外部市场,必须做好全链畅通。根据供给主体的空间分布,合理布局仓储、物流节点;面向需求主体区位,优化集散中心布局和“最后一公里”物流线路连接。产量小的农产品,主打在地市场,优化空间更大。从供给端连接来看,一是生产布局的空间优化,尽量向居民小区、旅游景点靠拢,缩短物流距离;从需求端连接来看,合理规划物流和配送路线,打通关键环节,确保物流畅通。对于散户交易,重点解决消费者与农民生产者信息渠道的错位问题,提高信息连通与商品连通的一致性。因为消费者可能从某些知名公众号获得商品信息,但是农民生产者可能在自媒体上发送商品信息,产生供需双方信息渠道的平行空间,导致“看得见买不着”,消费购买难以达成。是以连接端致力于帮助小生产者打破数字平行空间造成的“信息鸿沟”,无疑是互联网成功“+”农业的一个关键。
此外,同样重要的是,要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比如连接平台的整合建设。一方面用好农村集贸市场等传统交易平台,加强定期交易场所、设施的建设,同时做好交易规范化管理与配套服务提升;另一方面加强自媒体销售平台和渠道建设,引导农民逐步养成“线上口碑”的新交易伦理,自觉维护在数字销售渠道和平台的信用。此外,围绕“在地消费”盘活各类资源也是连接供需两端的重要路径。比如结合旅游景点等平台资源,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农产品展销与体验活动;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特色购物体验活动;结合国家法定节假日,创新“在地消费”模式,扩大“在地消费”规模等。